您的位置=首页=禅宗独步旗

《碧岩录》讲座

1

元音老人著


最初的禅宗根本没有什么参话头, 都是当下直指见性成佛的, 不用参一则固定的话头。譬如“念佛是谁? ”“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 ”“这个拖死尸的是谁? ”“如何是诸佛生处? 东山水上行。”等等的话头。只就来问者语脉上下搭, 指他个入处, 令他当下自荐就是了。比如学人来参祖师, 学人问: “如何是佛? ”祖师直指道: “即心是佛! ”“清谈对面, 非佛而谁? ”或者说: “我对你说恐你不信! ”学人说: “师父说真话, 学人焉敢不信! ”师父说: “即汝便是! ”提问的学人一听就开悟承当了。更有的师父就问“如何是佛”时, 喝他一声名字, 等他答应后便直示道: “即此便是, 余无他物! ”问者即于言下悟去。请看, 这是多么便捷痛快! 早期的禅宗都是这样直指见性成佛的。


又比如六祖得衣钵离开黄梅之后, 有很多人要追赶抢夺。有一个叫惠明的, 未出家前是个将军, 有武功, 跑得比别人快, 他第一个追上六祖。这时六祖想: “我这衣钵是表法信的——就是表示得了心法的物证, 哪可用武力抢呢? ”于是六祖把衣钵摆在大石上, 自己隐在草莽中, 看你怎么处理。惠明追到, 见衣钵放在石上, 心想: “这下衣钵随手可得, 祖师的宝座归我们了。”哪知用手一拿, 却拿不动。为什么拿不动呢? 关于这点众说纷纭。有人说, 衣钵是传法的信物, 惠明没有得法, 护法神不许, 所以拿不动。又有人说, 不是这样, 惠明也知道衣钵是传法的, 不能用武力抢, 自己还没有得法, 纵然用武力抢来了, 不过虚有其表, 而且是恶行, 内心有愧, 就再也拿不动了。说法虽有不同, 但归根结底“法信”是不可用武力抢夺的。所以惠明悔悟说: “我为法来, 不为衣来。”于是六祖大师出来对惠明说: 你为法来, 我为你说法, 不思善、不思恶——就是你好的也不想, 坏的也不想。我们的思想都不过在善、恶、美、丑这二方面转, 离开这二方面妄念就不行了。所以六祖说: 你好的既不想, 坏的也不要想。就是叫他不要动念头。这样, 惠明良久——心念一动也不动了——正在这个关健时刻, 六祖指示他道: “正与么时, 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换句话说就是在这一念不生时, 那了了分明的灵知是什么? 不是你本来面目又是什么? 这一点, 大家当下可试验。一念不生时, 就是前念已断, 后念未起时, 是不是象木头石头一样没知觉?显然不是。一念不生时, 心是了了分明的。比如大家在这房间里面, 一念不生, 心无所住, 样样东西都在各人视线之内, 清清楚楚如镜照物, 了无分别。假如心有所住呢? 这是什么? 是伞啊! 更进而想是尼龙伞还是自动伞? 心念一起, 有所住著, 只见此物, 别的东西就不见了。当心无所住, 空空荡荡, 一切都看见, 而一切又似乎没看见的时候, 这像镜子一样朗照无住的是谁? 用功人就在这关键时刻, 回光一鉴, 猛着精彩, 就豁开正眼了。所以六祖指示惠明: 你在一念不生, 而了了分明时那朗照无住的是谁? 这就等于告诉他, 那了无分别的神光就是你本来面目啊!因为此时除此之外, 无有别物, 所以惠明当下悟去。禅宗就这样直截了当。在各大宗派中, 禅宗独称宗下, 以其快捷简便非余宗所能企及。


但是后来人因各人的知见不同, 对六祖大师指示“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的“那个”二字就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生出不同的见解。有的说“那个”是问话, 是问惠明, 当一念不生时哪一个是你本来面目, 相当英文的“what”; 有的说“那个”是直指, 是直接指示惠明, 那个一念不生时的神光, 就是你本来面目, 相当英文的“that”。在禅宗里有很多人为这两个字打“笔墨官司”, 各说各有理, 互不相让。其实不用打官司。如果在六祖直接指示下, 你即豁开正眼明白这一念不生而又了了分明的就是我本来面目, 因为这时除了我本性外别无他物! 自肯承当, 不再生疑, 就是直指了。反过来, 你不知道, 糊里糊涂地问: “咳, 这一念不生的是哪一个啊? ”更或在这里猜疑这个本来面目总该有一个面目啊! 这一念不生时, 虽了了分明, 但是没东西呀, 这如何是呢? 总得有玄妙奇特才对呀, 不是说法性身是功德无量、妙用无边、神通广大么? 我现在怎么一点神通也没有啊? 这恐怕不是吧? 那么“哪一个是我本来面目呢? ”这么一来就变成问话了。

其实, 我们的佛性, 是神妙无比、具足万能、功德无量的。但是你现在刚刚见到本性的时候, 不过是等于刚刚离开娘胎落地的婴儿。这时他能起作用吗? 能吃饭穿衣吗? 能做事吗? 显然一样都不能! 所以刚见性的人只不过是素法身, 没有玄妙奇特, 要等待婴儿长大——就是要经过一段韬光养晦、保护长养的时间, 把旧时习气都消光, 长成大人之后, 才能起妙用, 才能显发神通。所以修道要知先后, 不是一悟便休的。最初要认识它, 继而保任它, 而后方能渐渐圆满成就。

我们现在讲这本《碧岩录》, 目的就是要修心中心法的人先行打开本来, 于见到自性后, 要进一步保护它, 使其长养壮大, 不能够得少为足。不要认为: 我已经打开了, 见道了就好了。那还差得很远, 只不过才到法身边, 自救不了, 还要由见道位, 经修道位, 到证道位, 历过这三个阶段; 才能圆满成就。比如曹洞宗, 它讲五位君臣, 也讲这三个阶段。临济宗讲三玄三要, 也是讲这三个阶段; 乃至沩仰宗, 讲九十六个圆相, 也不离这三个阶段。因为没有天生释迦——试看释迦佛的历史, 他也是多生历劫修行成道而不是一悟即成的。因而我们见道之后, 于肯定不疑之外, 还要绵密保护, 使它长养壮大, 不能一悟便休。所以讲《碧岩录》是借鉴古人用功的方法和经历, 敦促大家进一步用功。

为什么叫《碧岩录》呢? 宋代有一位圆悟勤禅师, 是禅宗的大手笔宗师, 住在宜州( 今湖南) 的贾山上, 山上有一块方丈大小的石头, 叫碧岩石,他的丈室就以碧岩为名。夏季给学生讲禅宗公案, 策励学人用功精进, 学生记录下来 , 结集成书就叫《碧岩录》。

圆悟勤禅师是根据雪窦祖师的一百则公案《颂古》讲的。《颂古》是颂古人悟道的因缘、证悟的境界和问答言句中的幽微奥义, 并于公案中结角淆讹处, 在节骨眼上点示学人; 更或别出手眼, 从另一角度颂自己的心得, 补前人的不足。公案乃从上佛祖之垂示, 宗门正令, 以判迷悟邪正者, 有如公府之案牍律令( 即今法院据以判案之法律) , 拿来以判是非曲直, 至尊至严而不可犯。本来至理绝言, 惟对迷者, 事不获已, 才假言说以显道。复次, 诸祖问答机缘, 也只为判断迷悟生死。后人乃将这些垂示机缘唤作公案, 用以对照自己的功夫。像照镜子一样, 看看自己的修证功夫是不是相当? 是不是和古人一致? 功夫如有出入, 即从中吸取养分以修证; 未臻究竟者, 经印证后, 藉以开发般若, 上上升进。雪窦禅师把从上诸祖悟道因缘的一百则公案拿来歌颂一番, 象我们作诗歌一样, 把这些公案里面的结角淆讹与玄奥之处宣示出来, 俾后人容易从中吸取养分豁开正眼, 亲证本来。但是颂出来后, 意义仍很深奥, 很幽隐, 一般人还不容易懂。所以圆悟勤禅师再来烘云托月, 旁敲侧击地评唱一番。他分三个层次来阐述: 前面是垂示, 就是在每一个公案之前他要讲一些与这公案有关的要紧话; 其次把公案举出来, 加以评论分析一下, 把深奥之处分疏宣唱出来; 最后再就雪窦禅师的颂古进行评唱一番。让后人明白无误地深切了解其中奥义, 藉以不懈用功, 深入堂奥。所以古来称为宗门第一书。


今天我给大家讲这本《碧岩录》 , 帮助大家用功, 藉禅宗的开示, 助心密同仁直证心源。心中心密法是无相密, 是直下见性的, 它不和黄教、红教的有相密相同, 而和禅宗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人皆称为禅密。有相密先要住相修习, 等相修成功后, 再把相化空, 才能见性, 比我们多跨了一道门槛。所以无相密不和有相密共。我们心密的修法虽和禅宗有些不同, 但它讲的佛法大意与所证境界完全和禅宗一模一样。修到最后, 咒也不要念, 观也不要观, 什么也不要做, 就是这么宽宽坦坦、现现成成, 一种平怀, 泯然自尽, 寒来穿衣、饥来吃饭而已。这功夫既平常而又很深。有人要问: “穿衣吃饭就是, 谁不会穿衣? 谁不会吃饭? 那么人人是佛吗? ”我不禁向他笑道: 不仅人人都是佛, 一切众生都具如来智慧德相, 只可惜大家不知道, 不认识, 只在声、色里打滚。穿衣时, 不好好穿衣, 在那里挑、拣, 什么式样好, 什么料子好, 什么是新潮, 什么是过时; 吃饭呢? 也不好好吃饭, 也在这里挑精拣肥, 什么菜好吃, 什么菜不好吃。吃荤的还嫌死的不鲜, 活的才鲜, 就是这么造业受报。将一尊大好的天真佛, 埋葬在六道轮回里, 岂不可惜! 假如我们心空无住, 有粥吃粥, 有饭吃饭, 任运随缘, 无拘无束, 既不住空, 也不著有, 那就证入无为大道了。

 

所以庞居士的女儿庞灵照说: “饥来吃饭困来眠。”这是真正到家人语。在这之前, 她父母各颂了一首偈子。庞居士先颂说: “难、难、难, 十担麻油树上摊。”意思说, 学佛修道很难很难, 就象将麻油往树上摊, 摊得上去吗? 才摊上去油就流下来了。为什么难呢? 因为修道人历劫多生著相惯了, 碰到什么东西, 他的心就粘上去了, 碰到好的境界他就哈哈大笑, 碰到逆的境界, 他就很忧烦苦恼。其实境界都是假的, 都是莫须有, 都是空的, 世人都不知道, 认为是真实的, 追求执着不放。犹如穿着棉絮在荆棘林中走路一样, 东一碰扎上去了, 西一碰也扎上去了。所以说学道是“难、难、难”, 难得很啊! 其实难吗? 不难, 为什么? 因为我们本来是佛, 不是把凡夫变成佛。你只要不迷于假的外境, 心常凛觉, 意常无守, 你就成佛了! 所以六祖说: “前念迷是凡夫, 后念觉就是佛。”很快, 很快! 故此庞婆说: “易、易、易, 百草头上西来意! ”意思说学佛修道没有难处, 容易得很。“百草”表示一切事物, 在一切事物的“头上”, 意思即离开一切事物。即物而离物时还有什么东西呢? 心空无住是西来大意啊!也就是《金刚经》所说: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你们不要著在相上, 离开相见, 事事物物就是大道, 有什么难的? 所以我们学佛成道不难, 不要怕, 因为我们本来是佛! 只要你放下, 不著相, 这了了分明的一念清净灵光不是佛是什么? 所以这佛性不在别处, 就在诸位面前放光啊! 但是, 庞居士与庞婆两个人一个说难, 一个说易, 还有所住,未曾究竟。因为我们的真智是一法不立, 一丝不挂的。说难不对, 说易也不对。所以他们的女儿庞灵照说: “也不难, 也不易, 饥来吃饭困来眠! ”就是扫去这难易之迹, 归于无住。你肚子饿了吃饭, 困来睡觉就是了。放任自在, 安然受用, 才是天真佛啊! 有的人说成道了, 就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了, 如果你还吃饭睡觉, 大概你还没成道。其实错误了。只要我们吃饭时不作吃饭想——终日吃饭没有咬着一粒米; 睡觉时不作睡觉想, 尽管睡得呼呼响, 还是了了分明, 不是幻梦颠倒就是了。这事只有自己知道, 所以说“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有道无道, 自己知道”。而不是常坐不睡才成道。六祖说得很好: “生来坐不卧, 死时卧不坐。”你生的时侯坐着不睡, 你死的时侯就倒在那里不能坐了。“一具臭骨头, 何为立功过?”一具臭皮囊有什么功, 有什么过呢? 假如立功过的话, 功过在心而不在身。泯绝功过, 处处自在才是佛, 处处拘谨了, 著相了, 那你自讨苦吃, 不是佛! 所以成佛要成活佛, 要能起妙用, 得真实受用。不是坐在那里动也不动就能成道的, 坐在黑山背后是不能成道的。

我今天讲这些公案就是帮助大家, 用古人的用功过程和悟道因缘来对照一下, 反证自己的功力, 从中找出差距, 吸取经验教训, 用以提高自己, 由法身边而向上, 进而圆证菩提。所以对我们帮助很大。现在我来讲第一则公案, 题目叫《圣谛第一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