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禅宗独步旗
心地法门与念头功夫 如果我们能认认认真地面对这些问题,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才叫真正与修学相应。如果所学的佛法不对照自己的喜怒哀乐,不放在自己的身心性命上,不落实在自己的身语意三业上,那都是纸上谈兵、叶公好龙。学修佛法应该是老老实实去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明白自己的心是怎么样的。 经上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已经说得很到位了。但这个“心生”是怎么在生?为什么我们这个心一生,种种法就生?为什么心一灭,种种法就灭了呢?说这句话的时候你信得过吗?如果信得过,你就得仔细看看这个生灭是怎么来的。如果我们不善于在心上用功,不善于在念头上用功,那么学《信心铭》是学不进去的,也信不进去的。心是什么?含容万法的一个东西。心生种种法生,上下五千年,宇宙一百五十亿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心有多复杂,世界就有多复杂。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心简直就是穷于奔命,忙无归处。所以我们要善于在心地上用功。但心那么大,又怎样用功呢? 如果仔细体验心的生灭来去,我们就会发现,所谓心的生灭来去,不外乎是一念的生灭来去。心的内容再多,它还是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地如水浪般来去。所以,我们的心要归位。我们要明白心的功能、心的作用和心的内容,不要跟着它瞎跑。我们可以用逻辑学的方法来分析它,无休止地分析,分析到一定程度就把它归纳一下,归纳到一定程度再把它确定下来。如果一个人连这点逻辑本能都没有,或是很差,那就很难认识自心。分析、综合、判断是人的基本能力。西方十分强调人的这种能力,而我们可以把这种能力充分地用在学修佛法上。其实佛教中的“因明学”讲的就是这个。但是我们不能为理论而理论,为学问而学问。我们要在念头上下功夫,“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你把念头认识清楚了,也就把心认识清楚了。心太大太大,内容太多太多,反而是念头比较好认识。心的内容不外乎是一个个念头拼凑起来、组合起来的嘛。 念头又是什么呢?禅宗里经常说,念头功夫就是心地法门,心地法门就是念头功夫。心地法门,这种说法听起来有点玄;念头功夫,这个听起来让人感觉贴近些,好像有下手处。念头功夫又是怎么来做呢?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念头。 我在《心灵锁钥》这本书里举过一个例子:人是由百千万亿个细胞构成的一个生命体,而我们的心理内容、心理活动,虽然像人体结构一样非常复杂,但不论它怎样复杂,它都是由一个个念头构成的。所谓念头,可以说是人的精神细胞,是我们精神生命最小的组成部分。细胞有细胞的活力,细胞又具有个体性。精神的个体性如何?如果你明白了精神的个体性,就明白了精神的全体性。所以我们要好好认清一个念头,仔细揣摩具体念头是什么?“喝茶”这个念头来了我就倒水喝茶;“发财”的念头来了,就合计着做生意;“游玩”的念头来了,马上跟朋友商量要不要去青城山、峨眉山。类似的念头太多了,这样的念头都是飘浮不定的。 有没有亘久不变的念头呢?念头来来去去,它总有一个最原始、最根本的念头。所谓一念生万念,万念来源于一念,这一念又是什么?如果不能在万念之中落实这一念,那你永远也找不到这一念。 此心此念不离当下 其实,这里就涉及到念头问题。思想的阀门一打开,阴阳就有了。念头一动就分阴阳。如果用禅宗来解释那就更容易了:当你的心地关闭的时候,天地万物皆入涅槃;心地一开,有了是非判断,万法随之而生。《心经》大家经常念、经常学,但有谁认真想过《心经》里面的内容?大家设想一下,“无眼耳鼻舌身意”是什么状况?“无色声香味触法”又是什么感觉?眼睛瞎了、耳朵聋了、舌头割了、皮刮了之后是什么感觉?《金刚经》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诸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到底是在说什么?是不是要把眼耳鼻舌身都废了,把武功废尽,你才能体会大道?肯定不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得道的时候,并没有把眼耳鼻舌都废了。那我们就得用心去思考这背后的意思是什么?如果我们真正用心了,你想一想这个“无眼耳鼻舌身意”或者是“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诸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它们背后的东西是什么?这个背后的东西实际上很简单,就看你的功夫能不能做到那个地方去。这正是一念未萌的时候。 念头功夫是我们修学的根本。为什么这样说呢?念阿弥陀佛离不开心地,离不开这一念,要念念相应,一念应万念。修密法也离不开这个心、这个念头,离开这个心、这个念头又怎么去修?学修教下的天台、华严、唯识,学修南传佛教的阿毗达磨,同样都离不开此心此念。居家过日子,上街买米买菜离不开此心此念;上班挣钱,与人打交道离不开此心此念;搞艺术创作、科技创新也离不开此心此念。所以说它是万法之本,万法之源。人的生命之源也在其中。如果我们的心没有了,念头没有了,该进火葬场了,那还修个什么呢?我们的一切本钱都在这此心此念上,而且就在当下一念。所以,此心此念离不开当下。 禅宗很注意“当下”两个字,即我们现在正在思考、正在思维、正在运动的这个念头。这个念一动就成为过去,这个念还未发起就是未来。大家细细地想一想,实际上这个“当下”一念只是很狭窄的一个门缝,很微小的一个点。但当你说出一个概念,无论它是大是小都是这一念。你说小到“原子”、“粒子”是一念;你说小到“夸克”还是一念;再说大到“宇宙”也是一念。一念有多长呢?说“恐龙时代”是一念,说“宇宙爆炸之前”是一念,说“一亿年以后”还是一念。说“大象”是一念,说“蚂蚁”也是一念;说“过去”是一念,说“未来”还是一念。所以,这个念头我们要仔细观照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