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佛广妙慧居
佛教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已与中国文化融然一体。而我们却对佛教一无所知,甚至有着种种的误解和偏见。 你想知道佛教怎样看待世界和人生吗? 缘起 自序一事,弟子以爲实在不妥。该书算不上弟子所写,只是将读书笔记编辑到一起,因此,若写一篇自序,煞有其事,恐人讥嫌。 弟子佛恩合十 一、生死与无常 为什么我们会生活在死亡的恐惧中呢?因为我们的本能欲望是要活着,而死亡终将结束我们所熟悉的一切,死亡到来时,我们将被投入一无所知的深渊里。也许还有更可怕的事情:我们会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平时我们执着自己特殊的、独立的身份:我的姓名、我的地位、我的生平、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工作、我的财产、我的知识、我的技能……我们把安全建立在这些脆弱而短暂的支持之上,然而,死亡顷刻间就将所有的一切一扫而光,我们所面对的,将只是赤裸裸的自己,一个自己也不认识的人,一个令自己焦躁的陌生人──平时我们总以无聊的喧闹和琐碎的杂务来填满每一时刻,以保证我们不会单独面对这位陌生人。 原来,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的身份之下,一个浪漫的童话世界里。被激情所陶醉,我们太过着迷建造房子的快感,竟然把生活的房子建在沙上!我们悉心包装自己,尽量把每一件事情都维持得安全可靠,为此,我们花费了一生的心血,直到有一天,重病或灾难将我们惊醒,即将来临的死亡粉碎了我们的幻想,并把我们逐出隐藏的地方。一般人的心态是享受人生,尽量忘记死。然而,死却不会忘记我们,且会突然袭击我们。或许有人说:"人人都会死,死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死最自然不过了,我不会有什么问题。" 二、死后的世界 宗教在揭示生命真相的同时,唤醒人们对未来世的憧憬,赋予生活神圣、终极的意义。然而,尽管有这么多宗教教义,现代社会仍是一片精神沙漠。随着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宇宙之谜一个个被揭开,天文学、生物学、生理学等新知识的普及,使不少人相信人类的生死之谜已被揭破,于是,宗教贬值,信仰转移于科学与金钱,确认死后永灭的人越来越多。 其实,只要冷静考察自然科学对人类自身认识的程度,便无理由妄称生死之谜已被揭破,无理由对死后续存与否的问题做出决断,"人死永灭"仍然只是一句尚不究竟的哲学推论,确认其为真理,与基督教徒确认灵魂不灭为真理一样,具有信仰主义的性质,无充足理由奉为科学结论。近代、现代的科学巨匠几乎无不承认科学对人类自身认识的肤浅,他们对死后有无续存的问题一直持慎态度。 最具挑战性的,是古籍记载、民间流传的一些与生死、"灵魂"有关的趣闻,诸如记忆前世、濒死体验、神识脱体等现象,类似的现象遍布世界、超越时域,并不因科学进步和人们不相信它而绝迹,总还是时有出现,似乎在向我们透露生死之谜的某种资讯。平生否定有死后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受临终之苦折磨的时候,叫着:"啊!上帝呀,我的上帝!"看护他的医生问道:"先生,在你的哲学中也有上帝吗?""亲受痛苦的境遇,即使哲学上没有上帝,也束手无策。如果病能痊愈,我将从事完全不同的研究。"他这样说着而死去。法国着名的无神论者华帝尔,临终时痛苦地挣扎着,最后凝视一处说:"瞧!那边有恶魔,要来带我。啊!看到地狱了,好恐怖啊!谁啊!救救我吧!"这样绝望地叫着死去。 做恶众生往往认为"死是痛苦的结束"、"没有死后的世界",但临终时,心中的黑暗扩大,必能看到黑暗的彼处有地狱之火,先前那种逞强的心顿时被一吹而散,口中还会发出凄厉的惨叫。 三、面对死亡 对于死亡,我们在犯同一个错误:我们会觉得死亡离我们很遥远。然而,我们不是经常听到别人突然去世的消息吗?他们像我们一样,视生命为理所当然的事。实际上,我们的身体有可能突然垮下去而不能运转,我们甚至不必生病也会死。我们以不知何时会死为借口,来延迟对死亡的正视。然而,我们越是不愿正视,就越对它无知,恐惧的阴影就越萦绕脑际。如果想挣脱死亡的宰制,绝不能采取回避的方式,拒绝死亡的结果,将毁掉我们这一生和未来的生生世世,我们将受困于终将一死的自己,永远被紧缚在妄想的境界,不由自主地生生死死。 面对死亡的压迫,人们自古就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抗争,诸如:"肉体虽死,灵魂不灭"的观念,永生于天国的神教信仰,长生不老的追求,家族的传宗接代以及立功、立德、立言而留芳百世,期待精神的永垂不朽,乃至于"生则乐生,死则安死"的自然主义达观态度,还有"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逃避策略等等,虽然方法各异,其实质都是反抗死亡的威胁。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类充满了以自己的理性揭破所有宇宙之谜的信心,生前死后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已不被科学和多数人所关注,似乎已被解决或被视为无关紧要、滞碍社会进步的玄虚问题,但从一些人类学家的眼光来看,通过科技途径力作征服自然的英雄,还是一种出于潜意识深处的对死亡的恐惧而采取的抗拒死亡命运的"移情"手段。科学从物质方面对人类自身的研究从细胞深入到了基因,蛋白质合成、无性繁殖、试管婴儿、器官移植、克隆技术等现代成果,实际上无不是对生死之谜的破解。西方一些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一切文化活动,实质上都是为逃避死亡的宿命,都是用以战胜死亡威胁的抗争。在世界各地,很多国家设立专门机构,从事生命轮回、濒死经验等现象的研究,并把它们列入心灵学、超心理学等研究课题。研究者注意到: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经历濒死经验的人,对死亡的恐惧会降低,能比较谦卑地接受死亡;追求物质的兴趣会减低,更加相信生命的精神层面;相信死亡是生命过程的延伸,也容易接受来世的信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碰到亲朋或邻人亡故,这极易触发我们对锺爱自己的长辈终将死去的忧虑,由此联想到自己亦将必死,进而引向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事实上,能够从内心深处体会无常的真义,是觉悟人生、寻求解脱的第一步。依据佛陀的智慧,我们可以利用生命来为死亡未雨绸缪,不必等到受绝症的冲击时才去观察我们的人生,也不必等到死亡来临时还茫茫然然面对未知。此时此地我们就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心平气和地把每一秒钟当成改变命运和准备死亡的契机,从正面跟死亡接手,揭开死亡的神秘面纱,熟悉它,随时想到它,正如一位法师所说的那样:既然不知死亡在哪儿等着我们,那就让我们处处等待死亡。 乔达弥是生活在佛陀时代的富家少妇,她的儿子一岁左右就病逝了,她伤心欲绝,抱着小尸体在街上奔走,碰到人就问是否有人可以让她儿子复活。有些人不理会她,有些人认为她发疯了。最后,一位智者告诉她,世界上只有佛陀一人能够为她实行奇迹。 她就去找佛陀,把儿子的尸体放在佛陀面前,说出整个过程。佛陀慈悲地听着,然后轻声说:"若要医治这孩子,需要芥子,你到城中要四五粒回来。不过,这种芥子一定得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去要。"乔达弥立刻动身往城里去。她对第一户人家说:"佛陀要我向一户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拿回芥子。""我们家已经有好多人过世了。"那人回答。她又走向第二家,得到的是同样的回答。她又走向第三家、第四家,向全城的人家去要芥子。 最后她终于发现:佛陀的要求是无法办到的。她犹如从梦中觉醒,把孩子的尸体抱到墓地,做最后的道别,然后回到佛陀那儿。"你带回芥子了吗?"佛陀问道。"没有。"她说,"我开始了解您的教法,悲伤让我盲目,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受到死亡的折磨。"佛陀问:"你为什么又回来呢?"乔达弥回答:"请您开示死亡和死后的真相,我身上是否有什么东西是不死的?"佛陀开始对她开示:"如果你想了解生死的真义,就必须经常如此反省:宇宙间只有一个永不改变的法则,那就是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是无常。你儿子的死,帮助你了解我们所处的轮回世界是无法忍受的苦海。脱离生死轮回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解脱之道。"乔达弥顶礼佛足,终其一生追随佛陀。 看见他人死
一、孤独的心灵 旅人:这旅人即是指我们自己。 白骨:路边的白骨是指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所见亲属、朋友等的死亡。我们活到现在,应该看到很多白骨,我们有何想法?有何感触?难道我们一点也没有注意到紧逼而来的"无常之虎"吗? 老虎:饥饿的老虎所譬喻的即是我们自己的死亡。此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因此,我们非死不可。死,对我们来说是最恐怖的事,所以释迦牟尼佛以恐怖的老虎作譬喻。现在,这无常之虎猛然向我们逼来。但由于我们感觉它太恐怖了、太不吉利了,平时根本不想去思考这个问题。作为旅人的我们,本能地与死亡抗争,一有病就到医院,以药物跟死亡搏斗。但是,死亡似乎是不可逾越的,我们终将败在死亡手中。我们看到佛教经常提到死亡的事,心里可能会感到阴森森的,甚至产生厌恶之感。其实这是我们 完全误解佛教了。我们平生虽然忘记死、逃避死,但是,死必然会到来。所以,这种心态并不能解决死的问题。唯有与死正面对决,并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才能得到绝对的幸福。因为这个原因,佛教才提到死的事。 二、脆弱的生命 藤蔓:藤蔓所譬喻的是"还不会,还不会,我还不会死"的那种心情,我们以为还有二十年、三十年的寿命可依恃。但即使我们还有二十年、三十年的寿命,那又会怎样呢?想想便知:已过去的二十年、三十年,也不过是"啊"的一声之间便如梦幻般地消逝了。以后的日子同样是"啊"的一声之间便会过去的! 老鼠:交互啃食着藤蔓的白老鼠和黑老鼠是指白天和晚上。白老鼠和黑老鼠在一刻不休地缩短着我们的寿命。所谓:活了今天一天,便是死了今天一天。无论在我们忙碌的时候,还是在我们休息的时候,时钟总在一如既往地为我们的生命进行着倒计时。最终,藤蔓必定要被咬断,那便是"死"。 三、后生一大事 深海:深海所譬喻的便是"地狱"。堕入地狱,必须承受"八万劫中大苦恼"。这件事情便称为"后生一大事"。一堕地狱八万劫(劫:极久远的时间),再得人身复几时? 毒龙:三条毒龙分别指我们心中的贪欲、嗔怒、愚痴。产生地狱之苦的是这三条毒龙。由于贪欲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非份之财、色、名、利怀有居心的杀、盗、淫之罪。由于嗔怒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同事、对同行,乃至对朋友、对亲人"愿他快死"的心杀之罪。由于愚痴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自己不幸的愤懑、对他人幸福的嫉妒之罪。我们的心是恐怖之心。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自因自果的因果法则是不会有丝毫差错的。由自己所不断造作的罪恶所生出的地狱,最后还是由自己堕入。教我们解决此后生大事的便是佛教。但作为旅人的我们,忘记了逼在足下的后生大事,此心完全被蜂蜜所夺。 蜂蜜:蜂蜜是指人的五欲──财欲、色欲、名誉欲、食欲、睡眠欲。 一天之中,我们不断所想、不断所求的无非是为了这五欲的满足。然而,不断地舔着蜂蜜,不知不觉地堕下去,岂不是太愚痴了吗?我们能肯定自己不是这样的旅人吗?释迦牟尼佛在此开示我们人生的真实之相,并且向我们说明解决之道。来吧!莫让死看到我们的背后,从正面跟它对决!唯有解决死,才能真正得到人生绝对的幸福。认识佛教通往幸福之门的是我们自己啊! 人生难得今已得, 一只狐狸看到葡萄园里结满了果实,想到园中美餐一顿,可是它太胖了,钻不进栅栏,于是,三天三夜不饮不食,使身体消瘦下去。它终于钻进去了!饱餐一顿,心满意足,可是,当它要离开的时候,又钻不出来了,无奈,它只好故技重演,三天三夜不饮不食。结果,它出来的时候,肚子还是跟进去时一样。人生何尝不是如此?赤裸裸地诞生,最后又孑然而去,没有人能带走自己一生苦苦经营的财富与盛名。 百年三万六千五百日 第三章娑婆世界 一、物质的泛滥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几百年来,在科学技术武装之下的人类可谓节节获胜、战果辉煌: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生活水平得到显着改善,人类似乎已经摆脱了自然的威逼。这使人们一改历来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姿态,而成了自然的主人、改造自然的能者。于是,人们开始惊叹战胜自然的伟大壮举,到处都是对物质文明的赞美之声。有识之士呼吁保护环境,提醒人们"地球只有一个!"但人们陶醉在喜悦的气氛当中,不喜欢这些危机意识。终于,在短短的几十年之后,大气、水、土壤等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大片绿洲变成沙漠,大量物种濒临灭绝,近年来,与环境污染相关的疯牛病、二恶英等给欧洲及世界带来恐慌。 在这个一切被经济利益所驱动的时代,速成和高效成为时尚,人为的因素渗透到一切领域,为我们的生存带来了隐患。化肥、农药、色素、防腐剂、生长激素、工业废料越来越多地注入我们的食物中,毒化着我们的身体。对医疗手段的过分依赖,又使我们逐步丧失了先天的机体调节能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医学界曾乐观地宣布:人类将在二十一世纪之前彻底消灭传染病。然而,事态的发展完全出乎人们的预料,据医学资料统计,迄今为止,各类病毒对所有的抗生素均有产生抗体的纪录,而且,病毒基因的变异速度日益加快,这意味着将来的某一天,炎症将可能无药可治。更令人担忧的是,古老的瘟疫,如霍乱、白喉、鼠疫、登革热等死灰复燃,新的瘟神,如爱滋病、莱姆病、军团病、汉塔病、拉沙热、怖露厉等在世界各地像狂风暴雨般向人类袭来。 二、精神的荒芜 我们一向耽于往外求取,以至于无法悉心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无法接触到自己的内心生命。我们回避精神世界的深层涵义,否定具有永恒、神圣意义的每个观念,我们所受的教育几乎都在告诉我们:除了五官所能认知的世界之外,一切都是不真实的。幻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很多人迷失了方向,成为文明社会的叛逆者。在世界各地,吸毒、酗酒、色情、暴力、诈骗、青少年犯罪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报纸对各类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多。我们感慨世风日下,我们痛恨人心叵测,我们用怀疑的目光审视着周围的人,不断加固着心理防线。我们不感期待别人的帮助,也没有精力帮助别人,只要不被人所害就很满足了。我们如同匍匐在无边无际的沙漠里,几乎渴而死,现代文明所给我们的,却是一杯盐水,让我们变得更饥渴。我们的心彻底混乱掉了,我们甚至不相信真理确实存在。我们被各种各样的感觉所迷惑,因此无止尽地迷失在轮回流转中。 三、诸受皆苦 释迦牟尼佛称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娑婆"是"堪忍"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世界的苦难令人无法忍受,可是众生偏偏执着不舍。佛又将此时的娑婆世界称为"五浊恶世",说我们这个世界灾难频繁、邪恶猖獗、迷信泛滥、烦恼炽盛、生命短促。 生活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妄图拥有永恒的快乐,时时处处爱惜自我:贪财为了受用,贪色为了快乐,贪名为了荣耀,贪吃为了滋养,贪睡为了安逸。但是,这个身体就像一个肥皂泡,任凭怎样去保养它,也终难保全,而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之乐,犹如手搔疥疮,正搔之时痒得快活,搔过之后痛苦即至。佛经中说,贪求爱欲而不知足者,有如举着火把逆风而行,必然会烧到自己。经中还有一个比喻:贪恋世间财色,如同无知小儿贪吃刀锋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却有割舌之患。 由于万物生灭无常的本性,轮回过程中的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烦恼炽盛苦等等诸苦,确是生命中的根本缺憾。所以,如实认知宇宙和生命的奥秘,掌握超越生死轮回之道,变生死流转、诸苦交攻的不圆满生命为永恒幸福、绝对自由的圆满生命,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和终极归宿。然而,众生无视无常的存在,沈沦于生死的境界当中,哪里有超越和解脱的智慧?身在苦中,我们只会长叹一声:"哎,听天由命吧!"仔细捉摸,这样一句平常的轻叹,似乎潜藏着我们心灵深处某种特别的东西,蒙胧之中,我们或许相信宇宙间有更高智慧,或有公平主宰,但是因为世事的纠缠,我们内心亟待解决的问题,却一再搁置下来。 有一家人,过着平静的生活。一天,突然有位衣着华丽的美人来访。主人问道:"您是那一位?"美人回答说:"我是给予人们富贵的财神。"主人很高兴地将她请进屋里,殷勤地款待她。这时,敲门声又响起来了。主人看时,却是一位衣衫褴褛的丑女人,她说:我是使人贫穷的瘟神。"主人十分惊恐,想把她赶走。丑女人告诉他:"刚才来的财神是我的姐姐,我们姐妹从未分开过。如果把我赶走,姐姐也会离开的。"果然,她走了之后,美丽的财神也消失了。有生就有死,有幸福就有灾祸,人们只知道追求快乐,不知道快乐的背后隐藏着痛苦。 第四章认识佛教 一、佛陀出世 为了寻求解除苦恼的方法,太子于十九岁时悄然离开王宫,出家求道。太子首先参访当时最杰出的精神导师们,并掌握了他们的教义和修法,但他发现这些教义无法引导他达到究竟解脱。最后,他决意凭藉内力,自求解脱。悉达多太子来到伽耶城外尼连禅河边,示现勤苦精进之行。他独自在树下结跏趺坐,端身正念,勤苦修行。六年之后,太子年已三十,功德将满,大道将成。一日,太子来到一棵枝叶茂盛的菩提树下,面向东方,结吉祥草为座,发大誓愿:"不证菩提,不起此座!" 太子于菩提座上出入禅定,圆证神通,降伏魔怨,放大光明,目睹明星,豁然大悟,彻证无上正等正觉,成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佛陀。从此以后,太子就以释迦牟尼佛、世尊、如来、天人师等十种尊号闻名于世。世尊观察十方世界,喟然慨叹:奇哉,奇哉!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意思是:世间一切生命,本来都具有大觉大悟的能力,都具有佛的智慧与功德,只是因为多生以来的迷惑困扰,抱持自己的想法不放,所以不能亲身证得。世尊的开示道破了宇宙的玄妙,也道尽了宇宙的玄妙,这是十方如来的心髓,是一切佛法的源泉,一切经论、一切法门莫不以此为根本,莫不由此推演而成。世尊共说法四十九年,难以计数的众生因听闻了他的教诲而从苦恼中解脱出来,获得永久的快乐。 世尊在八十岁时,观世间度缘已尽,教化之事已毕,就舍弃肉身,在拘尸那城外的双树林中涅盘,回到原来不生不灭、永恒、快乐、寂静的境界。 二、一代时教 所有这些,使我们这一代人对佛教产生了负面印象:消极、愚昧、另类、不合时宜。 当学佛的人突破种种成见,庆幸自己由迷入悟,并热心向朋友们宣说的时候,一些朋友却以为他们误入歧途,走到了消极逃世的极端。如果问这些朋友对佛教究竟了解多少的时候,他们也许说不出所以然来,但他们肯定有很多见解,比如:"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提倡佛教是一种落伍的迷信思想,只有那些悲观逃世的人才遁入空门。""佛教宣扬唯心主义,大谈玄妙高深的理论,不能与实际人生相结合,空谈无补。""好人没得好报,恶人却福寿双全,所以因果规律并不可信,其实质就是宿命论,无非是劝人为善而已。""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不可能有轮回,不可能有天堂、地狱,不可能有极乐世界。而且生前死后都是渺茫之事,享受现实人生才是最重要的。"在这些说法当中,人们对佛教误解最深的莫过于"迷信"二字。世人迷信的物件大多是神祗,又因为佛教并不否认神祗的存在,这很自然地使"佛教迷信"几乎成为定论。 佛告诉我们,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遵循着一定的自然法则,这便是因缘生法:一切事物必须由适当的因(内在的因素)配合适当的缘(外在的条件),才能出现种种不同的形态,进而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里发展、变化乃至消亡,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任何一种事物都和它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不可能脱离整体而独存。宇宙间的一切万物皆是众生的共业所感,绝不是由所谓全知、全能的神所创造和主宰的。佛还告诉我们,佛性人人皆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只要依法修行,人人皆可成佛。佛没有任何权威性,也不主宰任何事情,佛只告诉我们解脱的方法。 世尊在住世的时候就告诫弟子不得迷信:"不得事馀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神鬼,不得视吉良日。"佛教并不是否定神的存在,而是否定神的全能,只是把他们当做众生的一种而已。尔今,就连西方学术界也将佛教认定为无神论的信仰。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尼采说:"佛教是历史上惟一能真正实证的宗教。" 佛教是世尊的言教。信仰佛教不是被佛主宰,而是以佛为导师、为榜样、为助缘,最终成为同样福德圆满、智慧圆满的佛。信仰佛教可以使我们破除迷惑,走上正途,对于这一点,只有真正入门的人才能有亲身体会。如果我们对佛法仅限于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便枉下结论,则无异于坐井观天。佛法从世尊的大悲智海中流露出来,是在空却了对观察主体、被观察物件等的执着的情况下所证得的,因此,不因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有所变动。佛法是为救拔一切众生的苦厄而建立的,它普遍适用于整个法界(宇宙),对任何一种众生都不存在丝毫偏见,人类见佛法为真实,动物见佛法同是真实;善人从佛法中成就,恶人同样能从佛法中解脱。 简单地说,佛法解说了下面这些内容:一、宇宙万物如何生、如何灭。二、生命如何变现、如何轮转。三、众生苦恼的来源及如何彻底摆脱这些苦恼。四、有无量的修行法门,可使众生灭去苦因、疾得乐果。五、诸佛菩萨如何于恶世之中普度众生。 近几年,世界各地出现了不少似乎与佛教有关的教派、法门或功法,即所谓"附佛外道",他们自称佛弟子,打着佛教的旗号,肆意歪曲教义,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人心,严重损害了佛教形象,对社会也没起到好的作用。很多善良的人,由于一时的心理需求,慌不择路,误入歧途,最终不能自拔。所以,最起码,了解一下佛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尤其是作为生活在东方佛教文化圈内的人,如果对佛教一无所知,实为一大憾事。 三、三藏典籍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佛经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中国的译经工作从东汉开始,到了隋唐时期,政府专门设立译场,人员多达数千,职位包括主译、证义、证文、书字、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梵吹等,分别负责宣读、翻译、记录、校对、调理语法、润色辞句等工作,每一部经典在翻译过程中都几经考订,即使一音之微,也辨之至切。 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古代的译经工作是极为严谨的,因此就保证了汉文佛经的品质。 四、佛教的传播 "乘"是运载的意思。小乘是指按照佛的言教修行,着眼于自身解脱的修行方法;大乘是指修菩萨行,致力于一切众生的解脱的修行方法。大乘可以比作以大船运载众生度过苦海、到达彼岸。十九世纪末,西方世界开始对东方宗教发生兴趣,佛教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得到了广泛传播。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佛教完全以一种和平的方式赢得人心,总是以榜样的方式来传播,而不是强迫信仰。佛教的教义使现代医学、哲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广泛领域受益匪浅,却并不强求享受这一精神财富的人们归依佛门。 有一天,一只海蛙造访一只终生没有离开水井的老蛙。"你是从哪里来的?"老井蛙问。"来自大海。"海蛙回答。"你的海有多大?""大得很。" "你是说像我的井四分之一大?""大多了。""大多了?你是说像我的井二分之一大?""不!大多了。""像……我的井这么大?""不能相比。""绝不可能!我要亲自去看看。"它们一起出发。当老井蛙看到大海时,竟吓得脑袋爆炸。我们把生命造作成黑暗狭小的笼子,却又把它当成整个宇宙。我们被关在这个笼子中,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另一个面向的存在,很少有人初闻广大的佛法而不怀疑。 第五章佛法概要 1、业 2、因果律 业因果报的法则是不可避免、真实不虚的。我们只需回顾自己的生活,就能看清行为的后果:当我们恼怒或伤害别人时,就会留下痛苦的记忆和自我厌恶的阴影,这些记忆和阴影当下就成为业报的一部分,而且,将来某一天,我们必然会经验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别人心中所生起的感觉──一切都将反弹到自己身上。如果能够反省自己的行为,就会发现,我们一直重复着同样的模式:每当做错了事,就会导致痛苦,每当做对了事,就会产生快乐;每当伤害别人时,其实是在伤害自己,每当带给别人快乐时,就是在培育自己的快乐。 因果律还有另一特性:我们所种植的业力种子,不会因时间久远而枯萎。在我们承受果报之前,它的力量是不会消失的,正如佛经所言: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业因不一定马上呈现果报,但只要有适当的外部条件,它们终将成熟。因果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佛所规定或制造的,佛只不过把它揭示出来而已。不管信与不信,我们都生活于因果规律之中。 3、三世因果 我们的行为常常会延后呈现它的果报,甚至会延续到后世,因此,果报的显现分为现报(现生受报)、生报(来生受报)、后报(第三生乃至千百万年后受报)。古德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为什么恶人会获福报呢?这是因为他过去生中培植了深厚的善根,现生又因缘成熟,所以享受福报,如果他今生不作恶事,福报就会更大。至于他今生所种的恶因,也绝不会自行消灭,将来因缘会遇时,必定要遭受应得的恶报。反之,善人遭受恶报,是由于他过去所造的罪业深重,现生正逢因缘成熟,所以先受恶报,如果他今生不行善,果报将会更重。我们的生活状况,皆是过去业因的果报呈现;而我们现前身、口、意时时造作的业因,必然会牵引未来应受的果报,绝不会有丝毫的差错。佛说:"现在的你,是过去的你所造的;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的。"即: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我们要想探索前世的因行,那么,观察当下的状况就可明了;而要想预见未来的前景,只要观察当下的行为就可知道。由此可知,人生的苦乐、国家的贫富、世运的盛衰,都是由业力所招感,如佛所说:"自作自受,共作共受。"除了业因果报的理论之外,还有什么能够如此圆满地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呢?由于相同的共业,我们出生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国家、同一座城市;而由于个业的差异,即使是生活在相同的环境里,我们还是有不同的性格、倾向、天赋和命运。 现代社会不接受三世因果的道理,如果有人谈来生果报,那便是妨碍社会进步。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想象只有这一生这么多了,认为今生的恶行会随着生命的结束而一笔勾销,因此疯狂追逐物质利益,完全不考虑行为后果。更严重的是,这种可怕的影响力绝不止于个人层面,它影响着整个地球,产生了极具毁灭性的物质主义,人们的目光短浅到只注意今生,自私得足以毁灭未来。近代以来,紧跟在科技发展、财富剧增后面的,是道德退化、环境污染。正如一位环保人士所说:"我们正在铲除、毒害、摧毁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系统。我们正在透支我们的子孙无法偿付的支票,我们的作为好像我们就是地球上的最后一代。" 4、业果可转 一位大富长者娶了四个太太。大太太年老色衰,长者对她感情冷淡;最让长者欢心的是年轻娇美的四太太,长者对她体贴入微,两人总是形影不离。无奈的是,巨大的财富并不能让长者逃脱死神和病魔的手掌,他终于一病不起。临命终时,长者将四个太太叫到身边,问道:"我已经不行了,黄泉路上会很寂寞。你们谁愿意与我结伴而行?"四太太回答:"我还年轻,美好的人生正等着我去享受呢。"三太太回答:"我也还年轻,我可以改嫁。"二太太回答:"我只能略尽情谊,送你到坟地,因为家中有很多事情要处理,未成年的儿女还需要教育,我必须照顾他们。"大太太回答:"虽然你平日薄情寡义,我仍愿与你携手同行。"遂与长者相拥而逝。 二、六道轮回 1、心识不灭 生命从心识而来。当细胞离散、身体坏灭的时候,生命力却仍然存在,因为心识不会随身体的散灭而消失。不仅如此,构成身体的物质同样也没有亡失,从败坏的身体解放出来的物质,能以全新的组合形式营造出新的物体。由此看来,身体的败坏并不代表生命的消亡,相反,却给生命带来更多的活动机会,因为生命可以摆脱原来衰弱不堪的旧身体,投向新的生命体。在转生的过程中,根据各人此前的身、口、意行为,恶众生投入恶的境界,遭受自己所播种的苦难,善众生则转入善的境界,去开拓更丰富的生命内涵。 因此,死亡实际上是生命延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死亡是生的开始,是生的本身。宇宙间一切正在生灭不停的心与物都是如此。 我们接受轮回观念,主要是以心识的连续为基础。人的意识来自何方?它不可能没有来处,现在心一定是过去心的连续。当我们探究现在心或现在意识的根源时,必然可以追溯到无穷无尽的层面,就像物质宇宙的根源一样,是无始的。因此,必然有持续不断的轮回,让心识连续地存在。 退休女工玛利亚的故事在美国流传很广,是典型的"处于生死之间"的经历。1975年,当她到西雅图探望朋友的时候,不幸发作了心脏病,在治疗的过程中,突然病况转危,停止了呼吸。急救人员把她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以后,她把自己停止呼吸以后的奇怪经历告诉了社会工作者夏普女士。玛利亚指着天花板说,她曾呆在那里看医疗人员抢救她。她详细准确地说出了房间里当时在场的人,以及他们所站的位置,他们做过什么、讲过什么。玛利亚后来飘到病房外面,在医院大楼附近飘移。有趣的是,她在大楼某处三楼窗台上,看见一只穿旧了的深蓝色网球鞋,左边小脚趾处已经磨损。她当时对这只鞋注视了一阵。夏普女士是一位有过生死之间奇妙体验的有心人,听了玛利亚的陈述,决定马上去验证最后一个情节是否属实。她开始在医院大楼一间房一间房地搜寻,在三楼第四个房间里,她把脸贴在窗玻璃上往下看。她看见了那只鞋。深蓝色,陈旧,但看不出小脚趾那一边是否磨损,因为那一边是朝外的,只有从外面朝里才能看见。当她最终将那只鞋拿在手里时,发现玛利亚的描述完全是正确的。玛利亚出院时,夏普女士得到了这只网球鞋以作纪念。 2、善与恶 十恶之中,杀生、偷盗、邪淫为身恶;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为口恶;贪、 嗔 、痴为意恶。值得注意的是,在言行上表现出来是造业,私下所产生的意念同是造业。比如,我们或许有过这样的念头:"这人太可恶了,恨不能杀了他!"一念生起的当下,杀生罪业已经成立。于身、口、意三业中,佛法尤其重视意业的清净,所谓"自净其意",因为贪、 嗔 、痴是身业和口业之本,能毒害我们的身命与慧命,故称"三毒",心怀贪、 嗔 、痴,则能引发杀害、盗窃、邪淫等行为,并常常说出欺骗、粗恶、挑拨、毁谤等负面语言。这些行为、语言无疑会对他人造成伤害,表面上看畅快了我们狭隘的心灵,但根据因果原理,最终被伤害的,还是我们自己。贪、嗔、痴三毒也是种族战争、宗教冲突、资源掠夺、腐化堕落等全球性问题的根源:贪欲的盛行使地球资源惨遭掠夺,嗔恚的盛行引发永无休止的战争,愚痴则用不真实的信念与政治思想支撑着贪、嗔二毒,使其合法化。有效治理世间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是我们的内心──我们每个人都能直接抵达的地方。 3、六道轮回 大体上说,依据作善、作恶的心力品位,可招感六道的苦乐果报:上品十善感天道,中品十善感人道,下品十善感修罗道,这三种境界合称三善道;上品十恶感地狱道,中品十恶感饿鬼道,下品十恶感畜生道,这三种境界合称三恶道。 ⑴ 天道:生活快乐,寿命绵长,衣食、宫殿皆是自然化成,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随心所欲,逍遥自在,天上一日,人间百年。转生天道之因:勤行十善,孝养父母,广行布施,作大福田;归依正法,信佛因果,斋僧供佛,修塔造庵,转诵大乘,庄严佛像等。⑵ 人道:苦多乐少,烦恼炽盛;有复杂的思维活动,善于发明创造;有较强的意志力,有能力造作善恶业因,有寻求解脱的内心需要。转生人道之因:孝养二亲,心行公道,恭敬三宝(佛、法、僧),严持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⑶ 阿修罗道:虽有天福,却多怀诈伪,骄慢瞋嫉,常好斗争,面目可憎,受劳不息。转生阿修罗道之因:以不净心修十善业,不能忍辱,争强好胜,生性易怒。⑷ 畜生道:生性愚钝,常怀惊畏,或被驱使,或相吞啖。转生畜生道之因:贪食酒肉,寻欢作乐;借债不还,偷骗他人;恼害众生,毁辱他人;生性邪僻,愚痴难化。⑸ 饿鬼道:依他为食, 饥渴逼迫,形容鄙恶,虚怯多畏,孤寒凄苦,终日迷乱。转生饿鬼道之因:悭贪嫉妒,邪佞谄曲,背公取私,不济乞化,只图自己饱暖,不惜他人饿冻。⑹ 地狱道:身受极刑,心受剧苦。或猛火烧炙,或严寒相逼,或刀斫锯解,或铁床灼身,或镬汤煎煮,或众相残杀……死而复生,欲出无期。转生地狱道之因:不信因果,杀害众生;尊命邪教,蛊惑人心;五逆十恶,诽谤正法。(五逆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4、轮回的证据 即使没有所谓的"具体证据"在,我们不妨这样简单地问自己:为什么一些主要的宗教都相信来世?在人类历史上,为什么有亿万人,包括很多伟大的圣哲、天才都相信轮回?难道他们都是傻瓜吗?如果不以否定的信念限制自己,至少不反对轮回的存在,难道不是更合理些吗?万一我们死后发现果然有轮回,我们该怎样处理这个状况呢?在美洲大陆被"发现"以前,有哪个欧洲人相信美洲的存在呢?即使在它被发现之后,人们还是在争论它是否存在。我们傲慢地只相信"眼见为实",岂不知我们所看到的,是我们业的景象让我们看到的,我们往往认为在此认知范围之外,不可能有其它的任何存在方式。这种狭隘的生命观,使我们不能接受、也无法严肃思考轮回的可能性。幸好,轮回并不是完全不可知:人类积累了大量文献,讨论那些自称能记忆前世者的证词;世界各地有很多非常动人的濒死经验的见证人,他们绝大多数都确信死后还有生命的继续;从事佛法修行的人,当接触到浩瀚和不容置疑的心性时,生死轮回的教法就成了真实的体验。 1956年出生于土耳其亚达那的男孩伊士迈记忆前生的奇闻,曾一度轰动世界。事件的经过大略是:当伊士迈一岁半时,一天忽然以大人的口吻对父亲说:"我不愿再在这个家住下去了,我要回去和我的子女们团聚。"他自称是两年前被人杀害、家住一公里以外的50岁的男子阿比,并说出阿比被害的情况及原配妻子、第二个妻子、一儿一女的名字,一再恳求回到儿女们身边。其父怒叱而不许。嗣后,每当父母喊他"伊士迈"时,他拒不应声,只有叫他"阿比",他才答应。他表现出阿比嗜酒的习惯,常瞒着父母偷喝"辣忌"酒,一次被其叔父马哈默特撞见,受到斥责,他顶撞说:"小子!你在我果园当园工时,曾偷喝我的辣忌酒,被我发觉,我默不作声,如今竟忘恩负义,胆敢骂我,连畜生也不如!"马哈默特被揭出隐私,终于折服。 一天,伊士迈见到一个卖冰淇淋的小贩,以大人的口吻与其打招呼,道出那人从前卖西瓜蔬菜,自称曾为那人行过割礼,那人惊愕之馀,不得不承认他是阿比再世。伊士迈对阿比遗族的眷恋之情与日俱增,常在就寝时梦呓般呼唤阿比子女的名字,有好吃的东西,便要求父亲送给阿比的妻儿。伊士迈三岁时,双亲带他去阿比家。他从未去过那地方,却领头在前面走,同行者故意指示错路,伊士迈不予理睬,迳自走到阿比家,看到阿比的妻子,跑过去喊她的名字,拥抱着她,淌着眼泪(这情景拍有照片)。他向阿比的亲属一一问安,领着人们观看了阿比被杀害的马厩和阿比的墓地。他能说出只有阿比本人知道、别人不可能向他灌输的知识,还能说出与阿比有借贷关系的人。他走路时经常围着一条围巾,当地人无此习惯,这是阿比生前爱好的独特服饰。 1962年,伊士迈六岁时,印度拉查斯坦大学教授、超心理学家巴奈尔吉博士专程赴亚达那,实地调查了阿比再世的情况,并印行了调查报告。 5、地狱是必堕之处 当我们以十善、十恶为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我们禁不住会惊出一身冷汗,我们以前很多自以为是的行为,无意中全是作恶:我们每天要吃饭,使无数众生付出生命,如此犯下杀生之罪;我们曾经因不理解父母的管教而恨父母,如此犯下五逆之罪;我们因不了解佛法而曾肆意歪曲,如此犯下谤法之罪;我们艳羡那些损公肥私的人,如此犯下偷盗之罪;我们为了立足社会,也许还要逢场作戏,如此即是妄语、绮语……再搜寻一下我们妄念纷陈的大脑,可曾有一秒钟离开过贪嗔痴? 地藏菩萨曾说:"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阎浮:地球)别看平时所犯多为小恶,小恶聚集可充塞虚空。我们曾经对自己有一个共同的评价:我是好人。可是,认真反省自身,还要到哪里去找五逆十恶之人呢?在佛法这面高悬的明镜跟前,我们真的是无地自容了。可见,此生若不觉醒,地狱之苦终难逃脱。世尊在经中提醒我们:一切众生,必堕无间。"无间"是指受苦无有间歇的意思,无间地狱也叫阿鼻地狱,是最残酷的地狱。那么,地狱之中是哪种程度之苦呢?(佛的弟子向佛请教此事。)世尊对弟子们说:"早晨、中午、晚上各受一百支枪所刺,骨肉碎裂,那样的苦,你们以为如何?"弟子们回答:"仅仅受一支枪所刺,其苦已难想象了。"世尊拾起一块小石头,告诉大家:"每日受三百枪所刺之苦,若比喻为这小石头,则真正受地狱之苦,便犹如喜玛拉雅山那么大了。"大多数众生在堕入地狱、身心受到极苦之时,才感到真正的恐惧,才后悔在人世间未从善知识处听闻佛法。犹如善导大师的偈子所述: 一入地狱受长苦, 6、人身难得 一天,佛陀在莲花池畔驻足,凝望着澄澈的池水,看到了地狱景象,有无数的众生在血池里沈浮哀嚎。佛陀不禁怜泯他们的无知和罪业,发出悲叹。这时,佛陀特别注意到一位叫健达多的人,他在过去生中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为了将他从地狱中解救出来,佛陀遍察他宿世的因缘,但几乎找不到任何的善行,最终只发现他的一次微小善行。 原来,那是在久远劫之前,当健达多走在路上的时候,有一只小蜘蛛也在路上爬行,健达多本想一脚踏死它,可是当刚要举足时,忽然心中生起一个善念:小蜘蛛也不犯我,不如放它一条生路吧。就这样,善念一起,小蜘蛛就从他的脚下死里逃生了。当佛陀观察到这个善因缘后,发现那只蜘蛛正停憩在极乐世界美丽的花叶间,于是,佛陀抓起银色的蜘蛛丝,徐徐放到地狱里。健达多在黝黑的地狱中,抬头看到黑暗的空中有一丝亮光向他头顶缓缓降下,如获至宝,赶紧抓住蜘蛛丝,奋力往上爬,等他爬到中途稍事休息时,才发现下面有无数的地狱众生也正攀在蜘蛛丝上。健达多心中充满了惊慌和愤怒,向下方斥责道:"喂!这条蜘蛛丝是我发现的,是属于我的,你们这么多人一起上来,万一断了怎么办?全都给我下去!"当这呵斥声还回荡在空中时,蜘蛛丝突然从健达多手中断落了,他又重新回到了地狱。 三、生死解脱 1、四圣谛 四圣谛揭示了生命存在的实相。了解其真义之后,众生方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至证得圣果,永住于解脱之中。 佛的堂弟难陀出家之后,仍一心想回家与爱妻聚首。于是,佛便带他到忉利天上,只见忉利天女纯洁艳丽、光彩照人,佛问:"你的妻子能比得上这些天女吗?"难陀答道:"不可为比。"佛带难陀遍游天界,忽然发现一座宫殿有很多天女,却无天子,难陀就问:"为什么宫中没有天子?"天女答道:"佛的堂弟难陀因出家功德,命终生此天宫。"鉴于天上之乐,难陀不再留恋人间荣华,一心持戒修行,求生天上。佛为使难陀生起出离六道之心,又带他到镬汤地狱。镬汤地狱里沸汤煮人,惨不忍睹。其中有一锅汤热气腾腾,却没煮人,难陀奇怪,询问狱卒。狱卒道:"佛弟难陀以出家功德,得生天上,但又因贪恋五欲,天福享尽之后,堕此地狱,我们烧开了锅正等着他呢。"难陀这才明白,不了生死终不得究竟安乐,于是祈求佛陀慈悲救度。 2、观照无常 为了震撼天真、懒惰、自满的人,佛陀向世人示现灭度,告诉我们死亡是生命无可避免的事实,以此唤醒我们了悟无常。每当我们听到山川大地的声音,听到潮起潮落的声音,或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宛如听到无常的声音,这些改变,都是我们活生生地在和无常接触,它们都是无常的脉搏,催促我们放下执着,回到真理。因此,让我们在生活中,当下就面对这些改变!这才是为死亡而准备的真正妙方。生命中也许充满着痛苦和难题,但这些都是成长的契机,可以帮助我们在感情上接受无常。一旦我们相信一切万物都是恒常不变的,我们便无法从改变中学习。 体会无常可以让我们慢慢解脱错误的恒常观和盲目的执着。执着背后的动机也许并不坏,希望快乐也并没有错,但我们执着的东西本质上是执着不了的,放下执着才是通往真正自由的道路,我们可以在放下的同时发展出温和而不可动摇的沈着,与此同时,信心、喜悦、慈悲也会从心灵的深处自然反射出来。当我们进一步观照一切事物"空"的本质,我们绝不会感到失落和痛苦,相反,它会唤醒我们的慈悲心,使我们对于一切事物和众生越来越乐意布施,我们再也不必保护和伪装自己了。开始体会无常和"空"也许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这种经验是如此生疏。但在不断的反省之后,我们的心就会逐渐改变,放下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然,越来越容易,接着,我们看待一切事物的方式就会改变。随着每一次的改变,我们会有稍许体悟,对生活的观点也会越来越深刻了,而日渐淡化的习气也不会像过去那样产生大的影响了。当我们发现自己能够放下过去的方式时,我们的视野将越来越宽,喜悦将油然而生,因为我们有了新的力量和信心,再也不受习气左右了,我们因能够改变而越来越自在了。 3、生死解脱 佛性即佛的本性以及众生成佛的因性。佛性存在于我们心中,它是心的本性,它永远不会变化,永远不受死亡所触及,它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它光明灿烂,全然开放,无边无际,自然得不受任何污染,深奥得让我们探不到底。不论我们是哪一道众生,我们总有佛性,我们的佛性既不须要从外面寻求,也不是以前没有、现在要从内心生出来,我们的佛性与诸佛的佛性相同,总是圆满具足,我们的愚痴不会使佛性受到污染,诸佛的智慧也不能使佛性更加圆满。佛性是如此的不可思议,以至于我们找不到任何文字去描述它。但有的时候,我们还是会瞥见它:当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当我们徜徉在宁静清澈的大自然中,或当我们欣赏一首优美动听的曲子,都可能让我们瞥见佛性的存在。这些光明、安详、喜悦的时刻奇妙得令人终生难忘。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佛性是每一个生命体与生俱来的权力,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虽然我们的佛性就像任何一位佛陀的佛性那么好,我们却从未看出来,因为它被我们的凡夫心包得密不透风,犹如澄净的天空被厚厚的乌云所遮蔽。凡夫心即佛所说的"妄想执着"的心。妄想从分别而生,执着由贪爱而起。世间事物原来都是平等的,因为众生用分别心去比较衡量,就生起大小、高低、长短、好坏、美丑等相对观念,有利的就极力争取,不利的就排斥抵制。 执着则是从自己的身体开始,产生"我"和"我所有"的概念,以及对财、色、名、食、睡等五欲贪爱,这五欲迷惑了心志,障蔽了原有的佛性光明,而自己却浑然不觉、枉受轮回。 世间的差别是由心的看法的不同而引起的。同样一颗心,若扰乱则成为烦恼,若治理则成为菩提。我们的心是多么有可塑性!如果加以训练,它什么事都办得到。事实上,它早已"训练有素"了,在生死轮回的竞技场中,我们的心被训练去贪婪、嫉妒、忧伤和绝望,它备受煎熬,焦虑不安,疑神疑鬼,反复无常,忙碌而混乱,无法保持片刻宁静,一旦面对刺激,就暴跳如雷。我们甚至被训练成了专家,我们不必努力激发,这些负面情绪就会自动生起。一切都是如何训练的问题。如果把心致力于解脱,加上必要的耐心、纪律和正确的方法,久而久之,我们的心将解开它自己的结,从而变得自然、柔软、宽容,如此一来,我们的心就会恢复它本有的喜悦和清明。任何人只要从愚痴中觉醒,去掉妄想执着,体悟佛性,打开自己广大的智慧宝藏,都可以成为佛陀。 一、扫除成见 我们之能够学佛、念佛,乃是有极殊胜的因缘的,不管我们最初是以祈求平安和现世利益为目的,还是以学识上的研究为目的,或者只是为了涵养身心、提升人格,甚或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带着批评、慎视的目光乃至迷信的思想开始学佛。但要知道,佛法的存在,并不是附属于世俗生活的,更非纸上谈兵,学佛的唯一目的应当是:了断自己旷劫以来的六道轮回之苦,然后以成佛之身倒驾慈航,引渡茫茫苦海中的芸芸众生。简单地说就是:学佛成佛、念佛成佛,并使所有的众生皆能学佛成佛、念佛成佛。学佛的人如果置生死大事于不顾,则是偏离了方向。 2、学佛并非消极逃世 3、任何人都可找到适合自己的法门 二、破疑生信 我们错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当成真理,如果有说法与此相悖,那一定要打个问号。岂不知,人类的认识能力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所观察的范围,在宇宙当中仅是一粒微尘而已。 佛法是万物本具的真实,并非佛所创造,只是佛通过修证将其揭示出来而已,任何人都可通过如法修行去验证此真理,犹如自然科学中的法则,可以重复验证。佛说:"我所说法,唯信能入。"什么是信?信就是相信佛的智慧,而非相信自己的智慧。相信佛所说的话,才能契入佛法。佛法之宏深,非凡夫智慧所能测度,我们首先要多多听闻,从中获得信心。对于闻佛的教法而信心深厚的人来说,喜悦之心自然生起。入此境地,当不再进入迷惑世界。 三、好的开端 2、仪轨 3、一门深入 四、选择教法 选择法门除了必须有经典依据、祖师传承之外,一定要教契时机,即必须要适合自己的根机、程度、环境和时代。置身于某种法门,修行时如果没有合乎经教的现实体验,得不到安心之乐,实则是法不契机。经言: 牛饮水成乳, 可见,正确的选择极为关键。现代人需要的教法,必须避免教条、排他性和复杂的形而上学,当下就能了解,简单而又深入,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修持。 1、时代因缘 ⑴ 时 ⑵ 处 2、圣道难证 圣道修行最基本的原则是戒、定、慧三学:戒:恪守佛所制定的各种戒律,守住感官的入口,小罪亦见其可畏而不犯。定:心的统一。远离爱欲与不善,逐渐趋入心的安定,寂然不动。慧:了解并遵循四圣谛,观察思惟,证得与真实相应的智慧。 自力修行的道路是极其艰难的。经中比喻说:修道的人像一头牛,背上负载着很重的东西,走在泥沼当中,虽然身体已经很疲倦了,但仍不敢左顾右盼或稍停片刻,一定要不停地努力,等到从沼泽走出之后,才可安心休息。圣道八万四千法门是佛观机而说的,除了密宗兼以佛力而外,皆仗自力,若有一丝烦恼未断,则生死即不能免。在无量法门的修习过程中,若无明师指点,若无真实持戒,若不熟悉解脱的方法,难免迷失、堕落。即使生生不退,也要经过长得不可想象的时间方能断惑证真。正如一位尊者所说:"不要有证悟的希望,却要一辈子修行。"这对于鞭策修菩萨行的人下恒久不懈的决心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对普通人而言,却是"佛道悬远,闻者生畏"了。很多人自身烦恼未断,欲于五浊恶世救助众生。其发心难能可贵,但其做法却是不切实际的。 3、净土易往 念佛法门无不可行之时,无不能行之人,因此普应群机,无论上中下根,皆可修学,世尊亲口劝导,十方诸佛证诚护念。经中说:末法时代,单靠自力修行,很少有人证得果位,惟依念佛法门,仗阿弥陀佛本愿往生西方,才可度脱生死。《大经》说:末法万年之后,佛经渐渐流失,释迦牟尼佛哀泯邪恶炽盛的灭法众生,特留此《无量寿经》住世百年。若有众生听闻、拜读了这部经典,"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利根之人修习任一法门皆可得益;钝根之人则宜选净土门。世尊应化之时,众生亲闻佛法,自力修行容易成就;佛灭后两千五百年之今日,众生心力微弱,又不能见佛闻法,则应依止他力救度的净土门。生值末法,万万不可自恃才高,轻视净土法门,岂不知连智慧化身的文殊菩萨尚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文殊菩萨发愿偈云: 愿我命终时, 印光大师曾开示说: 法无高下,应机则妙;药无贵贱,对症则良。然,处是娑婆,时是末法,机是愚恶,八万四千法门中,堪应此处、此时、此机的,唯有称名念佛一法。 第七章选择念佛 睹见人间此种情形的阿弥陀佛,悲悯苦难和恐惧的众生,于很久以前示现菩萨之道,经过五劫思维,发下深重誓愿,最后选择称名念佛一行,作为救度十方众生之法。 一、超世弘愿 我成佛之后,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若听闻了我的名号功德,生起信心,愿意往生极乐世界,踊跃称念我的名号,我就会让他们来往生;即使有的众生因故仅能称念十声,如果不能让他往生,我绝不成佛!第十八愿又称为"念佛往生愿",被尊为"本愿之王",是四十八愿的核心,是阿弥陀佛主动、平等、无条件救度凡夫众生的一大创举,其伟大之处在于:以他方诸佛所放舍的、无力修行的罪恶众生为首要的救度物件。众生不论智愚、善恶,皆可乘此愿王念佛往生,纵是不懂任何佛理的愚夫愚妇,只要一向念佛,即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乘此大愿,必得往生。 二、依正庄严 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慈悲愿力所显现的世界,是没有生灭的无为界。净土三部经──《无量寿经》(大经)、《观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小经)──对极乐世界有详细的描述:极乐世界广大庄严,地势平坦,大地由柔软的黄金合成,又被无数宝物所装饰,香洁光明,微妙奇丽。极乐世界气候温和,没有四季寒暑,清爽舒适,令人心旷神怡。极乐世界随处可见宫殿、楼观、讲堂、精舍,或在地上,或在空中,全由众宝自然而成,又由各色宝珠和宝铃交络覆盖,富丽堂皇,穷微极妙。极乐世界处处分布着美丽的七宝池,大如湖泊,池底铺着金沙,池边是宝物所庄严的阶道,池中盈满味如甘露的八功德水。水面上开着各色大如车轮的莲花,光艳夺目,微妙香洁。他方世界若有一人念佛,七宝池中就会长出一朵莲花,其人往生极乐后,就会在此莲花中化生。 极乐世界是一个远离黑暗的世界,大地、楼阁、众生、莲花……一切万物皆放光明,无需日月照耀;极乐世界还是一个远离污秽的世界,万物皆由无量宝香合成,散发着芬芳的气息,香气普熏十方世界。极乐世界处处可见巨大的宝莲花,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端坐其上,为人们宣说微妙的佛法。人们为能够亲闻佛法而欢喜。极乐众生人人的身形样貌都跟阿弥陀佛一样,真金色身,金刚不坏,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智慧通达,辩才无碍,六通具足,"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随意闻法,随意观察他方世界,随意到他方世界弘法度众。衣服、饮食、用具应念即至,想要穿衣则"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想要吃饭则"百味饮食自然盈满"。一切美景虽然令人身心适悦,却不生起贪着之心。 极乐世界不但没有恶事,连恶名都听不到。人们与菩萨、圣人时常聚会,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 三、名号意义 譬如乘船过海,但能上船,即是"归命";启航之后,船的速度即是乘客的速度,所谓"即是其行"。念佛人但能尽形寿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即是乘上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大愿船,则能安安稳稳到达彼岸,《观经》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有人闻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欢喜踊跃,至心称念,深信不懈,于现在身受无比乐。 若有人听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而信此教法,称念此名号,阿弥陀佛就会常住其顶,时时守护;十方诸佛也会不请自来,日夜相随,护念行者,直至成佛。若有人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可除去无尽的迷惑世界之罪。即使因为宿世的怨业,今生聋盲、愚痴,甚或生为狂恶之徒,他若能随顺善知识开示而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则于一声声中除去无量无边生死之罪,于名号光明中蒙受解脱。 若有人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毕命为期,往生信心不动摇,在他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许多圣众就会显现在他面前,他的心就不会颠倒慌乱,从而于一刹那间往生极乐世界。在此世间,没有任何事情比念佛能带给人更大的利益。无论什么人,听闻"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发起信乐欲生之心,声声称名,他已获得无上大利。即使有人在寿命即将结束之时,听闻弥陀名号,发心往生,则虽一声一念,也决定往生。念佛利益不可称计,念佛之人:身有佛光,心多欢喜,转恶成善,至德具足,知恩报恩,常行大悲,入正定聚,诸佛称赞,菩萨围绕,善神守护,众生敬畏,灭罪消业,重障转轻,化解冤业,离诸灾厄,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辅助医药,增福延寿,益智开慧,子孙贤达,身心如意,现世安稳,临终往生。一句佛号,成佛有馀,何况世间福乐?因此,凡求子嗣、延寿命、愈疾病、解灾难、取功名、安家宅、谋职业、益资财、度怨亲、荐亡灵,皆可以念佛为之,不需夹杂其它行法。印光大师说:"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更难决定矣。" 世尊在经中盛赞阿弥陀佛名号功德:"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而说偈曰: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故知: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一句弥陀,是佛王,是法王,是咒王,是功德之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总念总持诸佛、诸菩萨、诸经咒、诸行门,十方诸佛自然护念,观世音、大势至及诸多菩萨欢喜影护。因此,但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十方诸佛、诸大菩萨、诸多行门自在其中,不必改口称念其它诸佛菩萨,不必改修其它经咒、行法。 四、决定往生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机之深信) 业因果报,毫厘不爽。佛在《大经》中说:"今世为恶,福德尽灭,寿命终尽,诸恶绕归。"归到哪里?我们无不是以地狱为故乡啊!在此,大师对自己及众生的身心予以深刻的观照:虽然具足佛性,但无明厚重,举心动念无非罪恶,纵发清心,犹如画水,障深慧浅,自力怯弱,故而沈沦生死苦海,无缘出离。(善导大师严峻地把自己定位为罪恶生死凡夫,这对于我们这些骄慢的人来说,不啻当头一棒。)万幸的是,大悲的佛陀没有舍弃我们。我们耽恋世间五欲,世尊则极言娑婆世界之苦,折伏我们,令我们生起厌离心;我们茫然不知净土,世尊则详陈极乐世界之乐,吸引我们,令我们生起欣慕心。阿弥陀佛唯恐我们难以激扬厌离娑婆、欣慕极乐之心,遂将使我们厌离秽土、欣求极乐的功能渗入名号光明中,投入我们无明痴暗的心中。当我们这颗刚强的心在名号光明中渐渐融化的时候,它一下子被开启了:哦,原来极乐净土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世尊在此土发遣,弥陀在彼土召唤,共成普度众生的佛事。然而,既已愿生净土,又口称佛名,我们还是如此冥顽:"我业障这么重,心又散乱不清净,又持不好戒,又没有智慧,这样念佛能往生吗?"对此,善导大师阐示了第二个"决定深信":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如来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法之深信) 相信阿弥陀佛的伟大誓愿已经实现,相信"称念我的名号,你若不往生,我誓不成佛!"的第十八愿专为我等而发;放心大胆,正念直来,"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即使罪业再大,即使烦恼再多,弥陀的救度永不改变,念佛一定能够往生成佛。善导大师以"念佛决定往生"启发众生信心,并在着作中勉励行者"作得生想",可谓深契弥陀愿心。印光大师承善导大师法脉,也有"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的开示。应知,法藏菩萨五劫思惟所发大愿,正是以我等业障深重、散乱不净、道心肤浅、卑劣无智之人为标准,《观经》之中,五逆十恶之人念佛尚得往生,我们哪有念佛而不能往生之理?法然上人开示说:"不是将我们的心修清净了以后再念佛往生,常能念佛,则罪业自然消灭。生为凡夫,怎么可能心无散乱呢?所谓将心修清净之后才能往生,绝没有这样的道理。虽无戒定慧,虽不能清净此心,但能念佛,皆得往生,这正体现阿弥陀佛本愿的可贵。"无论我们是哪种根性的人,如何往生无需计度,只管念佛!所谓"念佛是我的事,往生是佛的事。"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念佛即得往生。 譬如父母有很多儿女,如果哪个孩子生了病,父母就会格外关心他,这不是说父母的心不平等。佛的大悲亦然:佛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而对于罪业深重者、放逸懈怠者、无知而烦恼者不仅不会遗弃,反而会倍加怜爱,经言:"弥陀大悲于苦者,心偏泯念常没众生。"犹如溺水之人急需偏救,恶业众生若无弥陀救度,无疑将直入地狱。阿弥陀佛深知我心之卑劣,一肩挑起我等众生所有的罪业("荷负群生,为之重担"),将所有功德用名号的方式无条件、无保留地惠赐给我们,以名号引导我们,以光明妙德遍照、调熟我们,念念不舍,甚于父母思念丢失的幼子,主动而来,不讲条件,不因祈求拜托。我们生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愿海中,只要突破小我的情见,一念回光,如实接纳第十八愿的真实义,着眼阿弥陀佛同体大悲和威神愿力的层面,不因我心之恶、罪业之重而丧失往生信心,单只一向口称佛名,发起"无疑无虑,乘彼愿力,称佛名号,必定往生"之心,即与阿弥陀佛绝对的普救愿力感应道交,即可就路还家、业事成办,父子相逢,悲喜交集,多劫穷子骤然富贵,现前当来获大安乐。 如此,我们便时时刻刻生活在阿弥陀佛的大悲关爱之中,时时刻刻浸润在阿弥陀佛的无碍光明之中。欢喜时是"南无阿弥陀佛",悲伤于自己无欢喜时也是"南无阿弥陀佛";惭愧时是"南无阿弥陀佛",深耻于自己无惭无愧时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心净时是"南无阿弥陀佛",心乱时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五、安心念佛 我们会有这样的想法:我现在没空,等退休以后再念佛吧。首先,念佛并不是一定要闭门净修,重点在于心态的转变,因此,一切时处皆可为之,不拘环境,不拘形式,不会妨碍任何事情。再者,我们在世间所从事的一切活动,最终所求的,无不是一个目的,那就是安心。然而,我们找到安心了吗?我们的快乐能持久吗?万事万物虚幻多变的本质,使我们无法在世间找到永恒的快乐,而念佛却能让我们得到安心。无常的讯息也应令我们惊觉:生命在呼吸间,一旦业障现前,我们将失去既得人身又值佛法这无上稀有的机会,那无疑是人生最大的遗憾。佛法的存在,并不在于让我们改变信仰,而是向我们指出通往真实、快乐与安详之路,惠予我们真实的利益。念佛人身体力行佛陀的教诲,能够化苦恼为快乐,化束缚为解脱,体验从未有过的清凉感觉。 所以,每一位念佛人对佛法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特别是老年人,他们对于自己以前的行为无不深具悔意:"如果早一天接受佛法,这一生能避免多少错误啊!"尚未实践佛法的人,不妨借自己几天时间,体会一下另一种人生观、价值观,感受一下念佛的心情,不久你就会面貌一新。 六、念佛实益 念佛人被诸佛菩萨层层围绕,因而能逢凶化吉,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冥冥中受佛护持而未能觉察。经言: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多如疾雨。在此略引几则念佛感应实例,以说明念佛的种种利益。 南无阿弥陀佛!(安徽贵池胡阿妙2001年11月) 2、莲雾芋圆豆腐 这番叙述无人愿信,大伙都嘲笑他是被海难吓呆了,变得痴言疯语。唯有金嫂相信,并且感恩戴德:肯定是自己所持念的六字真言发挥功效了。今晨,金嫂原打算起个大早,赶在女主人诵经前报告这桩奇迹,未料仍是太迟。朝阳透过窗户照进来,专注于礼拜中的女主人沐浴在一片金光中。金嫂恭敬地伫立于佛堂外,静静等候,内心充满肃穆之情。 按:在台语中,"莲雾、芋圆、豆腐"与"南无阿弥陀佛"谐音。菲佣中文念不准,亦不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之义,误以为蔬菜水果,念之能保平安,因而行住坐卧念念不舍,音虽不准,亦误解其义,然弥陀慈悲,仍满其愿,且感应奇特,至使闻者起信,信者称念。故知: 3、黄打铁 按:别无他能,只是念佛,一锤一佛,念佛不辍。留偈立化,面不改容,异香芬郁,天乐鸣空。念佛作务,两不相妨,士农工商,皆可模仿。但愿如是,依样行持,寻奇觅巧,将成虚度。(慧净法师《念佛感应录》) 4、韩有才 世出世间思惟遍, 第八章善待人生 一、敦伦尽份 "爱国爱教"是佛教的优良传统。如果没有安定和乐的环境,没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佛教也就难以存在了。所以,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报效国家,谨守国家法律,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自己的家庭安置好,不仅如此,还要主动为国家分忧解难,积极参与救灾、扶贫等工作,为社会增加一份祥和、安宁。为人应孝顺父母。父母为养育我们而一生勤苦,为我们的成长而终日不安,所以,对于父亲的慈恩和母亲的悲恩,无论如何也报答不完。佛说:"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众生是我们的大施主,是我们的身命得以延续的依靠。我们应将爱心施予一切众生。作为凡夫,我们本身没有多大力量,但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慈悲救护,往生大事得以解决,人生之路快乐无忧,更可以将幸福传播给周围的人,让大家一起分享佛的慈悲,以这样报恩的心情回馈社会,忘我地为众生服务。我们能踏上精神之路,当然要感谢三宝的加持。能够听闻佛法,乃是世世代代祖师大德呕心沥血传承下来的,因此,佛教的一切事业都应悉心拥护,佛的教导应尽量遵循,即使未正式受戒,也要随分力行戒善,并自信教人信,使一切众生皆能获得解脱。 二、苦乐随缘 究竟而言,生命中的逆境,都是在教我们无常的道理,让我们更接近真理。当我们从高处掉下来时,只会落到真理的地面。听闻佛法会让我们对此有所了解:从高处掉下来决不会是灾祸,而是内心归依处的发现。困难与障碍如果能够适当加以了解和利用,常常可以变成出乎意料的力量源泉。在历代祖师的传记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没有困难与障碍的激励,他们就找不到超越的力量。对于念佛人来说,困苦和忧患正是生起厌离娑婆、欣慕净土之心的增上缘,若没有逆境的逼迫,如何能发愿往生西方净土? 在过度复杂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必须工作谋生,不可能隐居深山,但也不可以全然被世间的杂务所缠缚,对生命的深层意义毫无认识。我们要避免沈溺于生活的享受中,避免让外界的活动过分地分散自己,应尽量让生活越来越简单。我们来此世间,只是匆匆过客而已,暂时住在此生和此身,这副肉身连同一切身外之物,就像行李一样,无一物为"我所有",一切皆随因缘而来,暂时代为保管而已。如果我们像往常那样继续埋头于物欲的追逐和外在环境的改善,那就会失去人生目标,六神无主。试想,出门旅游,有谁愿意带着沉重的行李?而住进旅店的人,如果他神志正常的话,会重新装修房间吗?与佛法的真实利益相比,世间的荣华富贵是何其虚幻不实!念佛人领受诸佛菩萨的呵护,因此绝不会慕世人的荣华,无论他生活状况如何,决定常怀珍惜和感恩之念,愉快地面对社会,不再批评和审视别人,世事在他心中也不再灰暗,平淡的日子也很快乐,粗茶淡饭也很甘甜。 三、感念佛恩 佛的慈悲是彻底的,不会因众生有罪而给予惩罚,即使众生疑惑佛、诽谤佛,佛都会救度他,使他解脱,给他快乐。众生的罪业深重无底,因此佛的慈悲也深重无底,佛说:"你的烦恼就是我的烦恼,你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佛的慈悲心因众生而起,众生感受这慈悲心即产生信心。犹如在世间,爱子而有身为母亲的自觉,接触到母亲的心,子女才得安乐。佛是世间一切众生的善友,时刻不忘舍己救人。因此,正在担负烦恼重担的苦恼者若遇到佛,佛即代为担负其重担。佛是世间一切众生的慈父,一切众生皆为佛子。佛爱一切众生,犹如爱其独子。佛一心为众生脱离苦海而尽力,怜泯和思念一切众生。如婴儿需要父母,众生皆需依赖佛的慈悲,众生若无佛的慈悲就不能得救。佛的本愿皆为一切众生的幸福而着想,片刻不忘守护、养育和救度。若众生亦如游子思慈母般地念佛,即能真实见佛,得佛之拯救。佛的智慧滋润一切众生的心,给予光明,给予智慧。唯依佛的智慧,众生才能出离生死。若众生希望得到菩提,无论如何都得依靠佛力才行,若不凭佛力而欲证菩提,并非普通人所能做到。佛无碍地行走于十方世界,普甘露,为众生堵塞恶道之门,因此,于一切世间,再也没有比念佛更好的善行。遍阅三藏教典之所得,不如一心归依阿弥陀佛,于心的深处时刻忆念和亲近佛心。 念佛人离不开佛,因为听佛说法是非常快乐的事情。经言:若地狱里能听到佛的名,而天上听不到,则情愿到地狱里受苦。念佛人随应其心而感受佛的光明,认为被佛摄取而欢喜。念佛人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口业专称阿弥陀佛,意业专念阿弥陀佛。行住坐卧一句佛号,从早到晚,从晚到早,有念皆念弥陀,一向专称,毕命为期。念佛人念佛有如私语,于心的深处感受佛的慈爱,可知念佛是心与心的交流。念佛人厌离娑婆世界,并不因为对世事不满,他能安住于现实生活,因为在他心中,极乐净土的奇丽庄严早已安住。念佛人感触生死之可怖,深知娑婆苦果悉是恶业所招,进而舍弃自身的邪恶,信知"罪虽十恶五逆亦得往生,而不犯小罪"。念佛人知道尘缘因能满足一时的欲望而使人忘佛,使人忘六道之苦,因此常能自我惕励,不会放任懈怠,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念佛人深感"世间虚假,唯佛是真",虚假不可安住,佛号可以安住。念佛人不因念佛妨碍世事,更不因世事妨碍念佛,一边念佛一边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念佛。念佛人被弥陀的大悲所触动,敦伦尽份,闲邪存诚,随缘力行五戒、十善,视此为分内之事、报恩之行。念佛人心中有弥陀的生命,自能以佛心为心,喜行善事,乐恕人过。念佛人爱护自己的生命,不为贪着快乐,而为聆听和传达佛心。念佛人感触佛光,身心清净柔和,因此不会为毁辱而心动。念佛人见耽于欲乐的人而知珍惜生命,见病魔缠身的人而知世事无常,见作恶多端的人而知自心之恶,因此知道一切众生皆为佛的使者。 念佛人对死不会有丝毫的恐惧,"如果今晚就死去,我一定会往生极乐!"他为已生极乐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佛人常被佛的光明照耀,慈悲柔顺,乐观豁达,恬淡宁静,事事称心。偶然遇到凶险之事,也会有诸佛菩萨解救,因此能身心调和,生活愉快。念佛人常起惭愧心,惭愧自己何德何能,使弥陀如此关爱。念佛人常起忏悔心,忏悔对佛的救度一再拒绝。念佛人常起欢喜心,欢喜即将出离,欢喜一切有缘众生也将出离。念佛人常起慈悲心,因为弥陀悲泯于我,我亦应悲泯一切众生。念佛人敬顺佛的调摄,终将信心不退,不论顺境、逆境,皆是增上缘。念佛人随顺世缘,心却不暂离佛法,时常思惟如何与众生一起得救。念佛人因相信教法的真实与尊贵而实现了生命的真实与尊贵,而在人前坦诚地说出自己的信仰。念佛人常被无所不在的佛的功德熏染,耳中所闻的任何声音皆是佛的教法。念佛人能知念佛的殊胜妙用,不会因其简易而起轻慢之心。念佛人虔诚地开启心的城门,在心的深处供奉佛,供养信心之花、欢喜之香。念佛人不以自己的往生决定为满足,还能将佛的心灯次第燃点众生的心,一而十,十而百,永无止境。念佛人如此用一把火炬点燃千万众生的火炬,幸福油然而生。现在于此,智慧照耀,慈悲滋润,信仰扎根,欢喜之花盛开。步步光明际声声摄取中三百六十五日日在春风 此界一人念佛名 第九章终极关怀 一、临终关怀 尽管会很生疏,还是让我们试着了解精神层面的知识,并对临终者提供最大的帮助。 1、此生的结束 2、临终关怀 我们可以直接把自己放在临终者的立场上。想象躺在床上的人就是我们自己,正在面临死亡,痛苦而孤独,然后问自己:我们最需要什么?最希望眼前的亲友给我们什么?我们将发现,临终者所要的,正是我们想要的:被真正地爱和接受。临终者期待被看成正常人而非病人,只要触摸他的手,注视他的眼睛,轻轻替他按摩,或以相同的律动轻轻地与他一起呼吸,就可以给他极大的安慰。应该仁慈善巧地告知临终者:他正在接近死亡。临终者从直觉上知道自己已为时不多,却仍然依赖别人来告诉他。如果家人不告诉他的话,他也许会认为那是因为家人无法面对那个消息,然后,他也不会提起这个主题。这种缺乏坦诚的状况,只会使他感到更孤独、更焦虑。让临终者把他真正想说的话说出来,温暖地鼓励他尽可能自由地表达对临终和死亡的想法,这种坦诚、不退缩地披露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临终者顺利转化心境,接受生命,好好地面对死亡。 临终者最后的念头,对未来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死亡的那一刻,心是完全不设防的,很容易被情绪所主宰,而最后一个念头或情绪会被极端放大,淹没整个认知。在诸苦交集的关头,素无宗教信仰的人难免会慌乱痛苦,生起恐怖、焦虑、贪恋、烦恼等恶念,从而转生恶的境界。因此,四周的环境非常重要,一定要宁静和谐,在可能的情况下,让临终者死在家里,因为家是人们觉得最舒适的地方,在临终者能看见的地方挂一张佛像,使他眼中见佛,心中有佛。如果是在医院里,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帮助:带来一张佛像,摆一束鲜花,打开念佛机,建立一个温馨的氛围。 亲友应提起正面的情绪和神圣的感觉,如爱、慈悲和恭敬,尽量放下攀援、欲望和执着,痛苦和悲伤将会破坏祥和的气氛,使临终者失去死亡时刻的平静。保持自然,保持我们平常的样子,单纯而平等地跟他沟通,让他感到我们真的关心和接受他。提醒临终者:他一生中有很多做得好的事情,让他觉得生命是建设性和快乐的,将注意力集中在他的美德上。当我们眼睁睁看着所爱的人离开人间,强忍悲痛不哭出来是很困难的,所以,亲友要提前把执着和悲伤处理掉:一起哭出来,表达出对临终者的爱,说再见,在死亡时刻真正来临前完成这个过程。 在临终者断气的一刻,不要过度表露悲伤,因为临终者的意识在那一刻特别脆弱,亲友在临终者床边的啜泣,对他而言,犹如雷声和冰雹。 由亲友组成助念团,分班助念,使临终者随念,如果六字、四字圣号难以提起,随念一个"佛"字即可,如果连"佛"字也提不起来,心中知道有佛即可。(经云:"临终不能观及念,但作生意知有佛,是人命终得往生。")让临终者安详地死去,死后不要让身体受到干扰,让他的心保持宁静,并持续助念到最后的时刻(断气后八小时)。通常情况下,临终者往往不能了解阿弥陀佛的慈悲,唯恐念佛功夫不够,把握不住自己。阿弥陀佛泯念他颠倒散乱之苦,慈悲现身,垂手接引。临终者见佛显现,蒙佛光注照,身心安稳,如入禅定,自见坐金莲花,受生七宝池。阿弥陀佛对众生的临终关怀,可谓慈悲周全之至。多数人在昏迷的状况下去世,但他们还是会敏锐地觉察周遭事物。因此,不断积极地对昏迷者讲话是很重要的,首先对他表达明确的关怀,赞美他的善行,然后为他助念。 二、帮助亡者 1、中阴身 中阴身与生前形貌相同,身体完美(即使生前有残缺),身高如孩童,以气味为食,四大细微,非肉眼所能见。由意识所化的中阴身,能知他人所作、所思,有前知回忆及明白事理的特能,从前各生的经历在此时能随意活现于目前。中阴身耳根灵敏,虽游荡于远地,一闻召唤,必立即前来。中阴身有不可思议的通灵,能见到肉眼所见不到的事物,还能遥见其所应去处,随意往来于宇宙空间,无影无碍,欲往何处,随念即至,还具漏通力,墙壁、高山均能通过。中阴身有两种心理倾向:一、飘忽不定,孤寂凄苦。二、"依于淫欲倒心"。它不属于任何一道,当因缘成熟时,就会以各种方式转生。 中阴身形成之时,习气的种子苏醒过来,顿觉清明,感觉"如同天和地又分开了",此后进入七七四十九"天"的中阴幻境。中阴身会重演生前的一切经验,重新经历很久以前的生活细节,再度造访所曾游历的地方,甚至包括"仅仅吐过一口痰的地方"。中阴身每过七"天"要被迫再次经历死亡时的痛苦经验。一切都在快速进行,前世的恶业以非常集中而混乱的方式出现。在中阴境界中,中阴身因不能宽恕自己而在心中呈现审判的景象:善心化成白色的守护神,重述前世的善行,为自己辩护;恶心化成黑色的司恶神,数记前世的恶行,提出控诉;业的镜子为审判的最终结果提供证据。 在第一个七"天",有两种平行的光明化现,一种是色彩明亮的佛光,另一种是色彩暗淡的轮回之光,认证前者则入佛土,认证后者则入轮回。通常,中阴身惧怕灿烂的智慧之光,而由习气邀集来的轮回之光却使它感到温暖。当业力的狂风吹起时,眼前会突然出现各种可怕的亮光、幻影、声音,又见生前所杀害的众生前来索命(这些都是生前业力的显现),中阴身在恐怖的黑暗中逃避,却被贪、嗔 、痴化现的一白、一红、一黑三个深渊挡住去路,中阴身又又渴,苦不堪言,被恐惧所征服,到处寻找避难所。事已至此,中阴身完全成为无主游魂,投生欲望不可抑制,但四面袭来的乌云、密雾、雷电、骤雨、猛火、恶兽、暴客、魔鬼使它到处逃窜,它孤苦无依,肝胆俱裂。同时,越来越强烈的六道之光前来勾摄,中阴身被自身业力牵引,应生何道,即随彼道之光而去,毫无选择馀地,于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处分别见宫殿、集市、战场、石窟、荒野、铁城等境相。极善之人生天界,极恶之人堕地狱,没有等待因缘的必要,所以不入中阴。信心深厚的念佛人,临终之时阿弥陀佛慈悲加佑,心中欢喜踊跃,顷刻间往生净土,也没有中阴身的过程。 2、超荐 最有效的超度方法是称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我们用真爱和诚意为亲人祈祷。如同火会燃烧、水能止渴,阿弥陀佛一有人启请,就会立刻出现。当"南无阿弥陀佛"的声音响起时,从阿弥陀佛身上所发出的巨大的光将遍亡者的身心,使他得到彻底净化,把他从混乱和痛苦中解脱出来,施给他深度、持久的安详,并迎接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每当我们想到过世的亲人,每当他的名字被提到时,就把我们的爱心送给他,然后专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称念多少,随个人所愿。 亡者的神识在受到祈祷的力量引发之后,能够清楚地感觉我们的一切思想、念头,因此,可以毫无障碍地了解我们向他开示的教义,甚至不同的语言也不能构成隔阂。因此,开示的人应专心一意,而不只是照本宣科,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时,亡者是活在实际的经验里,比起我们,更有能力了解真理。对于亡者的帮助,并不限于死后四十九天。帮助过世的人,任何时候都不嫌晚。我们要帮助的人即使已经过世一百年,为他念佛超荐仍然是有益的。 印光大师言:"帮助一个人往生,即是帮助一个人成佛,其功德何可思议!" 后记 你能从这本书中得到利益,那么请你将此书推荐给你的亲人、朋友、有缘者,让他们同沾法益。善导大师言: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作为凡夫的我们,只能自己念佛,劝人念佛,来报答南无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恩德于万一。或许,你缘还未熟,暂时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但佛教的无常观、轮回观等多少对你认识人生有所启发吧。请你一定记住:佛无妄语,因果轮回真实不虚,而且无常迅速。当你用尽世间一切办法,不能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你不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祈求南无阿弥陀佛的帮助,特别是在我们自己或亲人的生死关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南无阿弥陀佛永远泣血垂手等着你。 敬请常念: nāmóāmítuóf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