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佛经故事

慈 童 女 缘
祥坤整理

本故事出自《杂宝藏经》

佛陀在王舍城的时候,有一天和自己的弟子们说,供养父母的人,哪怕是他只做了很少的一部分,他的福报都是无量的,而如悖逆父母不知养育之恩的,则他将来所受的罪报也是无量的。诸比丘们便请佛陀用具体事理详解此中因缘。

佛陀说,在久远世的时候,有个国家叫波罗奈国,有个大长者的儿子,名叫“慈童女”。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便死了,家中剩下的钱财用尽后,他便以卖柴为生,一天能挣二块钱,他都用来孝养母亲,后来成一天挣四块钱,八块钱,最后又到一天挣十六块钱。这些钱财慈童女基本都用来孝敬了自己的母亲。周围人见他聪明又贤孝,就告诉他一件事。原来他父亲在世的时候,经常入海寻找贝类珠宝,那时候他家的生活是很好的。慈童女听到这个事就去问自己的母亲父亲生前所做行业。他母亲便实话告诉了他。慈童女便也要去入海寻宝,母亲以为他只是问问,就说可以去,没想到慈童女当真了,拔腿就要走。母亲哪里肯放,实在的她年龄太大了,离不开慈童女的照顾,况且入海寻宝是很危险的事。而此时的慈童女也有话要说,他说如果您刚才不同意的话,我是不会走的,而的确是您已经同意,怎么能反口呢?人的信义是很重要的,请您为自己的信义去坚持吧。他的母亲见他决意要走,便上前抱住他的腿哭着请慈童女不要走。这时的慈童女真是邪魔附体,他使劲从母亲怀中将手脚挣脱出来,挣脱中带下母亲的白发数十根……母亲是知道因果的,深怕这么僵持下去,儿子的罪报更大,也就放开了手。

慈童女终于和一些买卖人共同去大海寻宝了。他命确实挺好,真的找到了许多贝类珠宝。返回的路上,大家一致选择了陆地返回。需要提及一下的是,当时那个国家的法律是这样规定的:“贼来劫夺。若得商主。诸商人物。皆入于贼。不得商主。虽获财物。商主来还。尽归财物。”因为这个缘故,慈童女便常常和货物分开,晚上另找别宿,早上由他的陪同来找他。一夜刮起了很大的风沙,他的陪同没有能过来找他,慈童女迷了路,他凭感觉向前去找。一连走了几天也不见人,终于一天当他登上一座山岗的时候,一座琉璃色的城池出现在他的视野。

慈童女快快的走进城池,尔时城中,出来四位美丽的女人,举着如意宝珠,唱着歌曲,共来迎接……慈童女和她们生活了四万年那么长的时间。慈童女有一天感到了厌倦,这里虽然美,但再美时间长了也不新鲜了。四位玉女对他这种行为感到非常失望——这地球人怎么这么不定性呢,一起生活了四万年,他怎么说厌倦就厌倦呢。慈童女终是离开了这四位玉女。一天他又看到了一座玻璃(形如水精,光莹精妙于水精)城池,这之中出现了八位玉女来迎接他,他们一起生活了八万岁,结果还是慈童极大欢乐后生厌倦心而远离。接下来,在他的生命中又逢到了白银城和黄金城,最后的黄金城里陪伴他的是三十二位玉女。当慈童再次觉得没意思要走的时候,诸位玉女有话说了:你前后所住的都是好地方,享受的都是好日子,如果你这次再走,就不会遇到好的地方了,也不会再遇到好的女人。慈童女以为玉女所以这么说是为了挽留自己,他从遇到四位玉女的那天起,就感到自己的命挺好的,你看城池是越来越好,陪伴他的女人是越来越多,就此推理,往下走会有更多更美的风景等待着他。

这次慈童女遇到的是一个铁城,他见前一个是黄金而这个城是铁的便生了一些疑惑,但他还是凭自己一路的福报认为这个城里一定是更美的。只是,这次当他走近的时候并不见玉女来迎接,这么多的疑点都没有改变慈童的思维,他反而认为铁城里定然是十分快乐的地方,是快乐让城里的女人都忘了来接他。刚进城门,就见一个头戴火轮的人过来,二话不说,摘下火轮便扣在慈童女的头上,慈童女一下子被抓住了……

他问狱卒为何如此。狱卒对他说:世间人未来的罪福都是自己做的,譬如你入海寻到宝物,然后又历经诸城,有那么多的玉女陪伴,然后又到这里来受罪。慈童又问狱卒自己做了何福?又是造了何罪?狱卒答言:“汝昔于阎浮提,日以二钱供养于母,故得琉璃城四如意珠及四玉女四万岁中受其快乐。四钱供养母故,得颇梨城,八如意珠八玉女等八万岁中受诸快乐。八钱供养母故,得白银城,十六如意珠十六玉女十六万岁受于快乐。十六钱供养母故,得黄金城,三十二如意珠三十二玉女三十二万岁受大快乐。以绝母发故,今得戴铁火轮不曾堕地。有人代汝,乃可得脱。”慈童又问:在这个监狱中还有比我受更大罪报的吗?狱卒:百千无量,不可称记。慈童听到这话,心中突生大悲,他想既然自己已经脱离不了这个火轮,为什么不把所有人正在感受的苦痛,于我一人身受呢——我愿代狱中所有正在受苦人的罪报尽数集中在我的头上!没想到,他这个念头一起,头上的铁轮即刻坠地。慈童女便质问狱卒:你说这个铁火轮摘不下来,现在为什么他自己掉了呢?狱卒无言以对,愤然间便用铁叉击打慈童头,我们的慈童女也就死了。但是他肉身死了,中阴身却往生到兜术陀天。是的,善良的慈童女成为了天人。

“尔时慈童女者。即我身是。诸比丘当知。于父母所。少作不善。获大苦报。少作供养。得福无量。当作是学。应勤尽心奉养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