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无相妙慧居

竹窗随笔

明:莲池大师
(6)
翻译:演莲法师

 

时不可蹉

凡人初出家,心必猛利,当趁此时,一气做工夫,使有成立。若悠悠扬扬,蹉过此时,日后或住院,或受徒,或信施繁广,多为所累,沦没初志。修行人不可不知。

【译文】
通常学道的人在初出家的时侯,都怀有勇猛精进的向道之心,应当趁这个时节,一鼓作气地修行办道,使定慧工夫有所成立。如果在出家之初就马马虎虎应付着过日子,养成懒惰散漫的习惯,错过了这个关键性的时期,将来或住持寺院,或接收徒众,或信施往来繁广,自己既无定力,又缺乏正见,经不住名闻利养的诱惑,不但了脱生死无望,甚至连最初一念向道之心也被埋没了,修行人对这一点不可不知。

念佛鬼敬

海昌村民某,有老媪死,附家人言平生事,及阴府报应甚悉,家人环而听之。某在众中忽摄心念佛,媪谓曰:“汝常如此,何患不成佛道?”问:“何故?”曰:“汝心念阿弥陀佛故。”问:“何以知之?”曰:“见汝身有光明故。”村民不识一字,瞥尔顾念,尚使鬼敬,况久修者乎?是故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译文】
海昌有一村民某人,村中有一老大娘死了,她的魂灵附在家人身上,向人谈起她平生所经历的事,以及阴府中善恶报应的事,讲得很详细,老大娘的家人在旁边环绕着听。这位村民某在众中忽摄心念佛,老大娘即合掌面对村民说:“你能常常保持这样,何愁成不了佛道?”村民问:“为什么?”老大娘笑道:“你刚才心里正在念阿弥陀佛。没错吧?”村民问:“我心里念佛,你怎么会知道?”老大娘说:“因为我见你身有光明,故而知道你心里在念佛。”这位村民不识字,只是偶然在心里默念阿弥陀佛,尚且能使鬼生恭敬心,何况久修净土法门的人呢?由此可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鬼 神
或问:“有鬼神欤?无鬼神欤?”曰:“有。”“鬼神可信奉欤?不可信奉欤?”曰:“亦可亦不可。”“何谓也?”曰:“夫子不云乎‘敬鬼神而远之’?盖一言尽其曲折矣!‘敬’之云者,有也;‘远’之云者,信奉而不信奉也。祀之以时,交之以礼,如是而已耳。过信而谄奉焉,冀其报吉凶、降福佑、获灵通,则骎骎①然入于邪矣。噫!有可敬而不可远者,诸佛诸菩萨是也。胡弗思也?”

【注释】
①骎骎:马快跑的样子。引申为疾速。也比喻时间迅速消逝。
【译文】
有人问:“这世间究竟有鬼神呢?还是没有鬼神?”我说:“有。”又问:“那么,鬼神可信奉呢,还是不可信奉?”我答说:“也可也不可。”问:“这是什么意思?”我答:“孔夫子不是说过:‘敬鬼神而远之’。这一句话就已经解释得够清楚了。用这个‘敬’字,就是表明鬼神是有;而‘远’的意思,便是教人信奉而不信奉。只要能做到按时祭祀,尽到礼节,这样就可以了。过分的信奉就变成是巴结讨好了。如果期望鬼神可以给你报吉凶,降福佑,获灵通,那恐怕很快就要入于邪道了。唉!有既可敬仰而又可亲近的,正是诸佛诸菩萨啊。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一点呢?”

东 坡①(一)
洪觉范②谓东坡文章德行炳焕千古,又深入佛法,而不能忘情于长生③之术,非唯无功,反坐此病卒。予谓东坡尚尔,况其余乎!今有口谈“无生”④,而心慕长生者;有始学无生,俄而改业长生者。盖知之不真,见之不定耳。故道人不可刹那失正知见。

【注释】
①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博通经史,对儒、道、释三教皆有研究。嘉佑元年(1056)及第进士。累官至端明殿侍读学士。居黄州时,筑室东坡,因号“东坡居士”。
②洪觉范:北宋寂音尊者。名慧洪,又名德洪,字觉范。瑞州(今江西高安)人,俗姓喻。年十九,试经于东京天王寺而得度,通唯识论奥义,并博览子、史奇书,有过目不忘之能,落笔万言了无停思,而以诗名轰动京华。后南返,参谒真净克文禅师而得法。其著述极丰,有《林间录》、《禅林僧宝传》、《高僧传》、《法华合论》、《金刚法源论》等。
③长生:道教认为人经过一定的修炼,有可能获得长寿而不衰老。《庄子》云:“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④无生:佛教认为人的生命是由四大五蕴假合而有,有生必然有死。而众生之所以流转生死,皆由烦恼业力所招感。若能断尽无明,息灭烦恼业因,则生死苦果自息,永不再受生死轮回,是名无生。

【译文】
北宋觉范禅师曾称苏东坡的文章和德行都足以流芳千古,又能深入佛法,只因留恋于道教的长生之术,结果不但劳而无功,反被长生之术所误而致病死。我想,像苏东坡这样聪明有才智的人尚且错用心,何况他人呢!现在有些人口里虽说要学无生,而心里却一直羡慕长生;有些人起初学无生,不久又改学长生。这都是由于对佛教的无生法门认识不真切,心无定见的原故。是以学道的人不可片刻失去正知正见。

东  坡(二)
元禅师①与东坡书云:“时人忌子瞻作宰相耳。三十年功名富贵,过眼成空,何不猛与一刀割断。”又云:“子瞻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为何于自己性命便不知下落?”以东坡之颖敏,而又有如是善友策发,何虑不日进?今之缙绅②与衲子③交者,宜讲此谊。

【译文】
①元禅师:北宋了元禅师。字觉老,号佛印,故又称佛印了元。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人,俗姓林。二岁学论语。及长,从宝积寺日用禅师出家,受戒后,遍参诸师。学通内外,能诗文,辩才无碍,且擅长书法,宋神宗元丰间主润州金山、焦山,江西大仰、云居等刹,九坐道场,四众归慕,名动朝野。当时名士苏东坡、黄庭坚、李公麟等均与之交善,以章句相酬酢。神宗钦其道风,特赐高丽磨衲、金钵,赠号“佛印禅师”。
②缙绅:仕宦的代称。古代仕者,插笏于绅,故称士大夫为缙绅。绅,古人以带束腰,垂其余以为饰,谓之绅。
③衲子:出家僧人的别称。
【译文】
佛印了元禅师曾写信劝诫苏东坡道:“当今官场上许多人都忌惮子瞻你将来做宰相。依我看,即使你真的做了宰相,享受人间二、三十年的功名富贵,也不过转眼成空,有什么意思?何不趁早把这名利之心一刀割断。”又言:“子瞻你虽然胸中藏有万卷书,笔下文章无一点尘俗之气,但为何对于自己的身心性命反而不知着落?”

我们试想,凭着苏东坡的聪明才智,又有佛印禅师这样的良师善友经常给他勉励启导,他的德行文章何愁不能日进一日呢?当今社会上许多名流人士愿意与出家僧人交往,也应该讲究这种能够以道义相砥砺、以良言相规劝的道谊。

憎  爱
语云:“爱其人及其屋上之乌。”言爱之极其至也。忽缘变而情迁,转爱为憎,憎而又憎,向之爱安在哉?转憎为爱,亦复如是。是故爱不必喜,憎不必怒,梦事空花,本非实故。

【译文】
古语有说:“爱他这个人,也连带喜爱栖息在他屋上的乌鸦。”这是形容对一个人的爱达到了至极的情形。但忽然因为某种事缘的变故,而使从前的那种感情也随着改变,于是转爱为憎。当憎恨到了极点,试问从前的那种爱还存在吗?转憎为爱的过程,也是这样的。因此,被人爱没有必要欢喜,被人厌恶也不必愤怒。一切皆如梦事空花,本来就不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