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无相妙慧居

竹窗随笔

明:莲池大师
(7)
翻译:演莲法师

 

静之益(一)
日间有事,或处分不定,睡去四五更起坐,是非可否忽自了然,日间错处于此悉现。乃知尔来不得明见心性,皆由忙乱覆却本体耳。古人云:“静见真如性①。”又云:“性水澄清,心珠自现。”岂虚语哉?

【注释】
①真如性:真即真实不虚,如即如常不变。真如性指一切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有变异,无有增减。
【译文】
白天有些事务,偶尔处理得不够妥贴,待夜间睡至四五更时起来静坐,此时心地清宁,万念潜消,凡白天处理的事是否合宜都能了如指掌,也能认识到自己的疏忽之处。由此晓得迄今未能明心见性,都因事情太忙,心思太乱,以致被这些尘缘遮蔽了自己的清净心。古德有偈云:“世人重珍宝,我贵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又说:“性水澄清,心珠自现。”这话难道是随便说的吗?

静之益(二)
世间酽酰醇醴①,藏之弥久而弥美者,皆由封锢牢密,不泄气故。古人云:“二十年不开口说话,向后佛也奈何你不得。”旨哉言乎!

【注释】
①酽酰醇醴:酽,液汁浓。酰,即醋。醇,酒味浓厚。醴,指甜酒。
【译文】
世间酿造各种香醋美酒,贮藏的时间越久,其味道便越醇厚。这都是由于封锢牢密不泄气的原故。古人道:“二十年不开口说话,向后佛也奈何你不得。”这句话真是大有深意啊!



华严不如艮卦①
宋儒有言:“读一部华严经,不如看一艮卦。”此说高明者自知其谬,庸劣者遂信不疑。开邪见门,塞圆乘②路,言不可不慎也。假令说读一部易经,不如看一艮卦,然且不可,况佛法耶!况佛法之华严耶!华严具无量门,诸大乘经,犹是华严无量门中之一门耳。华严,天王也;诸大乘经,侯封也;诸小乘经,侯封之附庸也。余可知矣!

【注释】
①艮卦:《易经》中卦名。八卦之一。亦为六十四卦之一。
②圆乘:圆满无缺之教法,即佛乘。
【译文】
宋朝有一儒生说:“读一部《华严经》,不如看《易经》中一艮卦。”此种邪说凡是高明的人自然都知道其荒谬,而识见庸劣的人却深信不疑。开邪见门,塞圆乘路,这个罪过非同小可,出言不可不慎啊。假使说读一部《易经》不如看一艮卦,尚且不可,何况佛法呢!更何况佛法中的《华严经》呢!一部《华严经》具备无量法门,诸大乘经典也不过是华严无量法门中的一门。《华严经》如同天王,诸大乘经好比是封侯,诸小乘经却只能算是封侯的附庸。至于其它的就不言可知了。


韩淮阴①
淮阴佐汉灭楚,既王矣,召漂母与之千金,召辱己少年,亦与之千金。夫报恩者,人情之常也;不报怨而反酬以恩,可谓有大人之量,君子长者之风矣!而卒不获以寿考终,千古而下,犹可扼腕②。虽然,其故有二:一者仁有余而智不足;二者多杀人,不免于自杀。理固应然,无足怪者。

【注释】
①韩淮阴:即汉初淮阴侯韩信。江苏淮阴人。少年未得志时因生活穷困,往江边钓鱼,有一位漂洗衣物的老母经常送饭给他吃。城中有个恶少欺侮他,曾迫他从胯下钻过。韩信其后助汉高祖灭项羽,初封齐王,又改封楚王。后有人告他谋反,降为淮阴侯。不久,又被告与陈豨在长安谋反,遂为吕后所杀。
②扼腕:以一手握持另一手腕部。形容思虑、叹息、愤怒、激动等心理活动。
【译文】
韩信佐助汉王刘邦打败楚霸王项羽,及至韩信封王之后,召见当年送饭给他吃的漂母,赐给她千金;又找到了以前曾侮辱过他的恶少,也赐给他千金。能知恩报恩,这是人之常情。有怨不报而反酬之以恩,这可说是具有大人之器量、君子长者的风范了。可是他的结局却未能享以高寿,千古而下犹然使人为他感到惋惜。即使是这样,他不获寿考的原因有二:一是他仁有余而智不足;二是由于他身为大将,平生未免杀人太多,因此终不免被他人所杀。从因果报应昭然不爽的道理上讲,也就不足怪了。

诵经杂话
总戎①戚公②,素持金刚经。其守越之三江③也,有亡卒致梦云:“明当遣妻诣公,乞为诵经一卷,以资冥道。”翌日,果有妇人悲泣求见。诘之,如梦中语。公诺之,晨起诵经。夜梦卒云:“荷公大恩,然仅得半卷,以于中杂‘不用’二字。”公思其故,乃内人④使侍婢送茶饼,公遥见,挥手却之,口虽不言,心谓“不用”。次早,闭户诵经。是夜,梦卒谢云:“已获超拔。”此予亲闻于三江僧东林,东林诚笃有道行,不妄语者。噫!诵经僧可不慎欤?!

【注释】
①总戎:统管军事的长官。即主将、统帅。
②戚公:即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居士。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幼负奇志,通经史。嘉靖中任浙江参将,抗御倭寇,战功显赫,升福建总督。所率部队纪律严明,人称“戚家军”。
③三江:指太湖下游的吴淞江、东江、娄江。
④内人:指妻、妾。

【译文】
明朝总兵戚继光,平时常念《金刚经》。当他镇守在苏、浙三江这一带时,有一天夜里梦见一位阵亡的兵士对他说:“明天我会遣我的妻子来拜见将军,请求将军为我诵经一卷,以资超拔,使我脱离冥道之苦。”第二天,果然有一妇人来到总兵府,悲泣求见。经诘问,与梦中所言完全相符。戚公便答应她的请求。次日清晨,戚公即为那位求超拔的兵士诵经回向。当天夜里又梦见那位兵士对他说:“承蒙恩公为我诵经超度,可惜只得半卷功德,因为在所诵的这部经中杂有‘不用’二字。”戚公觉得诧异,仔细回想,才记起原来在他诵经到一半时,适逢他的夫人使唤婢女送来茶饼,他远远见了,为避免诵经时被打扰,曾挥手示意婢女不要将茶饼送入房中。当时口虽未言,心中确实起过“不用”二字的意念。凌晨,戚公洗漱毕,先把门户关闭好,然后端坐至诚诵经回向。至夜,梦见那位兵士前来道谢言已经获得超度了。这件事是我亲耳听三江僧东林说的。东林师为人一向真诚朴实,是位很有道行的出家人,他绝对不会妄语。唉!平常为亡者诵经作超度的僧人能不谨慎吗?



平心荐亡
杭郡多士坊①,有东平庙。郡之窘人死,致梦其妻云:“谅汝无力修荐;纵多方修荐,不若东平庙庙主某公施一饭斛足矣!”妻诣庙主求请。主云:“我至期有七员主行醮事②,奈何!然我宁辞彼就汝。”遂为施食。妻梦夫云:“已超脱矣!”
此公平日卧榻上供王灵官③像,像前置一瓶,凡得经嚫④,目不视,即贮瓶中,随取随用,不欲较计厚薄也。一念平等,亡魂赖以津济。噫!心平即有如是威德,况心空者乎?释子当自勉矣!

【注释】
①士坊:旧时为表彰忠孝节义而建的牌坊庙宇。
②醮事:道教为祈求消灾赐福而设坛祈祷的一种祭仪。
③王灵官:道教所奉祀的神,亦称“玉枢火府天将”。相传为宋徽宗时人,姓王名善,曾从蜀人萨守坚学符法,为林灵素的再传弟子。
④嚫:施舍、布施给僧道的财物称为嚫。

【译文】
杭州城内有很多士坊,其中有一座东平庙。附近地方有一穷人死后,托梦给他的妻子说:“咱们家向来贫寒,谅你也无力为我做超度法事。即使你多方设法要为我做超荐,不如到东平庙向庙主某公请求,只要举行一场施食就足够了!”他的妻子得此梦示后,即到东平庙向庙主请求。庙主说:“我这几天本来有七场醮事要做,怎么办呢!但我宁可把那七场醮事推辞了,也要先答应你的请求。”于是就为这位贫妇的亡夫举行施食。当天夜里,这位贫妇梦见亡夫来对她说:“已经获得超脱了!”
这位庙主究竟凭什么法力使亡魂得到超度呢?原来他平时在床榻上供养一尊王灵官的神像,像前安放一个瓶,凡替人诵经所得的嚫资,无论多少,他看都不看一眼,便装入瓶中,以后随取随用,从来不计较施主所送的嚫钱是多是少。只因为他存着一念平等的心,亡魂便仗此得以济度。唉!只要心存平等就有这么大的威德,何况心空的人呢?凡为佛弟子的人应当努力自勉啊!

对  境
人对世间财色名利境界,以喻明之。有火聚于此,五物在傍:一如干草,才触即燃者也。其二如木,嘘之则燃者也。其三如铁,不可得燃者也,然而犹可镕也。其四如水,不惟不燃,反能灭火者也。然而隔之釜瓮,犹可沸也。其五如空,然后任其燔灼,体恒自如,亦不须灭,行将自灭也。初一凡夫,中属修学渐次,最后方名诸如来大圣人也。

【译文】
当人们面对世间财色名利的境界现前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今以比喻来说明:譬如聚一堆火在此,有五种东西放在旁边。第一种如干草,才触及火苗即刻便燃烧了。第二种如木柴,虽不会即时燃烧,但只要吹几口气,也就燃烧了。第三种如铁,铁遇到火是不可能燃烧的,然而被火烧到一定的热度,也会熔化的。第四种如水,水不但不会燃烧,而且还能把火熄灭。假如把水放入釜瓮中,还是可以把水烧沸的。第五种如虚空,虚空是没有形相的,任你烈火怎样焚烧,虚空的体性永远安然无损,也用不着去灭火,火势自然会灭。第一种比喻凡夫,中间三种比喻修学佛法渐次由浅至深的工夫,最后一种才是诸佛如来大圣人的境界。


 

去  障①
修行去障,亦有五等。喻如一人之身,五重缠裹,最外铁甲,次以皮裘,次以布袍,次以罗衫,又次贴肉极以轻绡。次第解之,轻绡俱去,方是本体赤□自身也。行人外去粗障,去之又去,直至根本无明极微细障皆悉去尽,方是本体清净法身也。

【注释】
①障:烦恼之异名。烦恼能障碍圣道,故名障。
【译文】
修行要除去障碍,也有五等。譬如一个人的身上有五重缠裹。最外面的一重裹着铁甲,其次裹的是皮裘,再里面裹着布袍,再往里面裹着罗衫,又往里面贴身的地方裹着轻绡。要除去这些缠裹,须按次序脱去,到最后连轻绡也都脱去,才是本体赤裸裸的自身。修行的人须先从外除去粗障,去之又去,直至根本无明极微细障全都去尽,才是本体清净法身。

以苦为乐

厕虫之在厕也,自犬羊视之不胜其苦,而厕虫不知苦,方以为乐也。犬羊之在地也,自人视之不胜其苦,而犬羊不知苦,方以为乐也。人之在世也,自天视之不胜其苦,而人不知苦,方以为乐也。推而极之,天之苦乐亦犹是也。知此而求生净土,万牛莫挽矣!

【译文】
厕所里的蛆虫生活在臭秽的粪坑中,在狗和羊看它们,认为它们真是太苦了,可是厕虫自不觉得苦,还以为很快乐呢。狗和羊整天在野外草地上觅食,在人类看它们,认为它们实在太苦了,可是狗和羊自不觉得苦,还以为很快乐呢。人生活在充满恶浊的世界中,以天人的眼光看世人,觉得世人的生活实在太苦了,然而人类自不觉得苦,还以为生在人间很快乐呢。以此类推,即使天人也还是以苦为乐的。惟有净土才完全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果能信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则求生净土的愿心,纵有万牛之力也不能挽回!

二客对弈

二客方对弈,有哂于傍者曰:“吾见二肉柱动摇耳。”客曰:“何谓也?”曰:“二君形存而神离,神在黑白子中久矣,相对峙者非肉柱而何?”客默然。

【译文】
有二位客人正在下棋,旁边有一人微笑着说:“我看见有二具肉柱在摇动啊。”二客问:“你说的是什么呀?”那人说:“你们二位形体虽存而神识已离,神识停留在黑白子中已经很久了,现今坐在这里相对峙的,不是二具肉柱是什么?”二客听了不禁楞在当场,出声不得。

思 惟 修

禅那者,此云“思惟修”,故称禅思比丘,是贵思也。经又言:“有思惟心,终不能入如来大涅槃海。”又言:“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是病思也。所以者何?盖思有二:一正思惟,一邪思惟。无思之思,是正思惟也;有思之思,是邪思惟也。
又思有二:一从外而思内,背尘合觉者也。一从内而思外,背觉合尘者也。从内思外者,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无尽而真弥远也。从外思内者,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尽而还源也。由思而入无思,即念佛者由念而入无念也。

【译文】
梵语禅那,华言译为思惟修,所以有称修禅的人为禅思比丘,这是表示修禅的工夫着重在“思”。可是《圆觉经》中又言:“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而且《法华经》也说:“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这是指出“思”的弊病。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思有二种:一种是正思惟,一种是邪思惟。没有思量分别的思,是正思惟;有思量分别的思,是邪思惟。

思又分有二种:一是把攀缘外境的思念转来观照内心,这是背尘合觉;一是把观照内心的意念移去攀缘外境,这是背觉合尘。由观照内心转而思量外境,不断地向外攀缘,思念越多,便离真心越远;把思量外境的意念转来观照内心,不断思惟,思惟达到了极处,便能转迷为觉、明心见性了。这种从有思而入无思的修养工夫,便是念佛的人由有念而入无念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