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祥坤修学

《道士下山》观后感

作者:祥坤
2015.7.13.

看了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道士下山》,写了这一篇充其量叫观后感的东东,而且我的观后感也只能在“道”的路上。难怪有道教协会的要求陈凯歌道歉,因为这部影片用何安下道心贯穿始终,偏要树立个“如松长老”,确实忽略了道教人士的感受。


本片最故弄玄虚的就是“如松”这个人物。此名字自然有不动的意味,同时也有“身是菩提树”的暗指。“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此偈是神秀寝食难安识心计度出来,代表着大德当时的见道水准。这首偈也成了后学渐修的指南,推动了“北禅”神秀佛教史上的地位。“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幸好有了慧能大师的这另一首偈,两者对比,才开了宗门一代佳话。

慧能显后,神秀深宫供养便淡出历史舞台。读《坛经》和《五灯会元》对神秀有几句描述。神秀徒弟爱护师傅,对当时南传慧能一脉颇为不屑,讥笑慧能字都不识。神秀批评他们说:“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傅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另,武则天想研修一乘佛法,请教神秀,神秀告诉武帝:“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此是神秀对慧能的敬仰与认可,也是神秀相对一乘绝学心力不逮的实说,旁证神秀所到境界和德行的高深。

以上对比,可对“如松”这个人物的作者命名,段位级别做一参考。


下面我就“如松”和“何安下”以及“周西宇”的几句对话,来揭示下如松的修行级别,实话说,功力确实达不到能盖却道教的地步。

何安下为师报仇后佛前忏悔罪业,如松说“都是杀人,他不对,你就对了?”又针对何安下对女孩的懵懂初来,开示一句:“是慈悲还是邪淫?”此问落在善恶的窠臼,成尘世俗理。《如幻三昧经》云:“谁有杀者何谓受殃?”“无有罪者亦无害者。”马祖说:“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具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是以“无善无恶是圣人”“道不在善恶”。如松对何安下的回答,只会让何安下频增迷闷而已,谈何解脱?《证道歌》云:“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销霜雪。”如果遇到“当直除灭勿扰其心”的维摩诘,我想何安下当下就会解脱。有人得风湿,以为罪报,到慧可大师处忏悔,慧可说:“将罪来,于汝忏。”答:“觅罪不可得”。慧可大师:“与汝忏罪竟。”

维摩诘大士是怎么让破戒的二比丘瞬间解脱的,有缘人可以看下《维摩诘所说经》。


如松长老对“周西宇”也有过一段说教。很奇怪,周西宇每天扫地,怎会悟不到异常简单的这点生灭呢。佛教中乘圣人,观花开花落感悟自然生死,证道成辟支佛。“命运就像那瓢一样,触着即转。上天与我们就是那执瓢的手。要是悟到生死轮回,无非花开花落。心有定境,不住因果,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这句话把如松的段位揭示的一清二楚。他的意思就是说,人在定中,不动识心,那么自然这个瓢就不会动转,此是小乘修为,若如此,瓢何用?菩萨入世何用?生死分的这么清,大家证道成三果圣人都在不还天自己的报界玩好了。《楞严经》云:“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如果动皆是妄,那非想非非想处天倒成了最高的修行处。岂不知,这还在轮回里。

百丈怀海禅师曾为野狐脱身下句转语,问:“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答:“大修行人不眛因果。”后人针对不昧因果大作文章,却不问为何禅师不给对方直接答复。要我说,禅师的意思就是大修行人一样是落因果的,和小修行人的区别是清楚明白与否的关系而已。而这句“心有定境,不住因果”,也没有说是不落因果。无住是必然,有住即有执,即落生死,是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这一句把周西宇这么高级别的一个人物否的跟俗人一样,反映出作者涉禅不深和涉玄领域创作的简单化。快乐和不快乐又能怎么样呢,难道说,这里的定境,是以四禅境界以为水准?实则无缚无解脱,还有什么执着的呢?实则如露亦如电,还有什么挽留的呢?


如松把周西宇给否了,因为周西宇心有大执,到是查老板和彭掌门之间的一次对决,试出了禅定的味道。期间,彭家人一剑,查老板脖上有痕出现,但他没事,腾身虚空大招日练。片中没有解释为何没事,只是彭说剑快。《大智度论》云:入定者,水火不能害。意思是说,神识是不会被外力打乱的,但这并不能说明肉身不坏。六祖大师曾经被人砍头,白刃伤不到;达摩祖师被人屡下毒,空棺毒不死。但是师子尊者和慧可大师被砍头,这个又是伤到了。佛陀在世,应身一样遭难,证果弟子横死的也不少。

有后来者解答过这样的问题。人问长沙景岑和尚,既然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偿宿债,为什么师子尊者和二祖大师还得偿债去?岑和尚:“大德不识本来空。”问:“如何是本来空?”曰:“业障是。”又问:“如何是业障?”曰:“本来空是。又说偈曰:“假有元非有,假灭亦非无,涅槃偿债义,一性更无殊。”生死在证道者眼里是一不是二,同归妄心,俱无自性,了不可得。

我们可以说,见性人不住生死,游戏人间。但总要有所证见的好,尤其相对后来学者。砍头伤不到的,自然会加强我们对见性成佛的推崇;而终是改变不了宿命的,确实让我们会对见性成佛的功用再次纠结。如果六祖大师无神通境界,结局是横死,我想禅宗顿悟一乘的发扬一定不会这么顺利。所以,又有后人说师子尊者和二祖大师没有善用方便般若,相对众生示现生死真是严厉太多。


以上妄心说妄,善用的是一念无明之力,至于破无始无明,则需时节因缘。看到最近有教师去西藏行善,路上被豪华车队殴打,为此不平,连证清白。教师就认为自己是在行善,而且还每要固执带上女儿远行险路,其实,道在心田,内有灵山,是以上山下山总是颠倒梦幻。善有善报不假,但和大道真的是不沾边的事。故有“五度如盲,六度(般若)是眼”的修行提要。

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否则去佛渐远,成人天福报,总是归去来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