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祥坤修学园地本想自己整理《老婆罗门谄伪缘》这个故事,看《杂宝藏经》的时候,还特意为此做过标记。只是,这次更新的时间不充裕,就把台湾陈鸿滢编著的文章引来,我则写了一点自己的感悟发在这里。一
第一,寓意的是法。佛经中很多故事都引婆罗门种姓出场,我以为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婆罗门种姓在当时印度地位很高,对印度的文化教法等各方面的影响很大;第二个便是因为婆罗门修的是清净梵行,以往生梵天为旨,所以未达实义,教法不圆满不究竟。
婆罗门种姓认为自己是梵天所生,生来高贵,所以在印度当时处于绝对统治地位,有很多的教徒和信仰者,他们有着自己种族严格的修持方法,自认清净得法,认为色界梵天是最终证道涅槃之所,实则梵天本属色界,本处轮回生灭之中,而他们又偏偏认定自己才是正法,所以说不如法教不了义,不正知不正见也就不足为怪了。
婆罗门教对其它种姓教理多有排斥,其间贪心争心贡高心都很重,所谓的清净行资料上记载只是在更古的时候,到了世尊时代,已经是蜕变成了精神上统治人民的桎梏枷锁,说到底都是为他们自己的阶级服务。简单知道一下这个种姓,就方便我们理解这个佛经上的故事了。
二
故事中老婆罗门接连四次被骗,暗喻他以前的认知的是不如法的,但是他不觉悟,否则如何接连四次被骗?财色被骗并不足畏,身命慧命如果被断,那才真是大怖畏事。世尊当时所处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之多,大论议师更多,这些人多是辩才无碍信徒众多,佛经上多引六大邪师为代表出场。他们说的法,对于没有听过佛法的人来说,几乎没法去分辨真伪,这些人都在王舍城说法。世尊知道他们说的法不究竟,知道他们没有认知法的实相,就故意在王舍城住了很上时间,经文上说是二十多年,结果这些大论议师们在屡次和世尊辩论比试后,全部为世尊的法义折服。现在想来,佛法能够得以弘扬实属不易之事。经文中记载,佛陀当时证道觉悟的一刻,心里是悲伤的(当然这都是为照顾我们的眼见),因为他觉得自己所证知的法太真实太深奥,娑婆世界的人很难理解,便在定中为菩萨说法后,假装厌离欲生入灭,是时无量诸天的菩萨尊者天人护法等,一同祈请佛陀住世说法度化有缘,佛陀怜悯众生这才有了鹿野苑初转法轮的开始。
三
我们现在身处末法之中,教派很多,讲经说法的人也是很多,要真是遇到一个不懂佛经,不知实相不达实义的人,而偏偏你就信了他,那将来去哪里真是没有把握的事。故事中的老婆罗门就有了这样的遭遇,他因为只在相上法上做些戏论(譬如常与无常是与非有和无的争辩)没在心地上做文章,所以修的不得法要,其实常与无常皆不可得,无相之相尚要不着,何况这些无益出离三界的辩论呢,所以,世尊说均是戏论都无实义。老婆罗门为什么在心犹疑后又被说服?为什么因财物的得失来去懊恼交加?因为外道修行不在戒定慧上做文章(实话是也做不了)。因缘所生当体即空是佛经中提及的法的一种,而他却一再地被几个人的外表假象蒙蔽,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一直在用自己的肉眼和意识心看问题和分析问题,他心意识中分别的即不是世俗真谛也非第一义谛,他实在太矛盾,太游离不定。譬如他把“戒”字理解成了“一个能看到的样子”,就应该是一身那个样子的衣服,一副那个样子的外表,一些那个姿势的说法等,不知道禅定戒无漏戒,不取法戒不着戒等,这些暗示了外道修行我执未除,多以世间难题做论,所以只见辩解争斗,不是偏有就是偏无,似此不圆满也不究竟,于人于法都无实益。
四
同时,也揭示了惑人眼目的一些理法,譬如那只鹳雀,讲的绝对是满有道理,但是呢?他发心不正,所以佛法中一再提及要正思维正见的道理。最后出场的那位一路“去去”的修行者,这个属于戒杀的成分,我想他还是心有慈悲的,还是戒杀的,他或许只是心受了一戒而已,老婆罗门看到了戒杀,就以为他是大修行了,这真是让人啼笑皆非的事,这不但是着了“戒”字相不说,也是把有漏戒当成了无漏戒,实在是想法太过简单。你说你戒杀了?那你呼吸中杀死的众生有多少?你喝水时杀死的众生怎么办?哦,原来究其实质还是在心上。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即便不看经不念佛,他也是戒杀的,因为他能感觉到多杀不善的果报,但,这些戒杀的果报,只属欲界之中,这个是不能出三界的果报,戒杀的人也就是将来冤家少些,磨难少些,身体好些,寿命长些而已。所谓的“戒”是助道的上上缘,是一切善法的依止之处,我们要看到他的目的,你一点杀心都没有,那也本没有戒杀的这个词,没有这个词,还谈他做什么?问题是,人很难断去这个杀心,所以才要你受这个不杀戒,才用根绳子绑着你提醒你。经文中说,一个心上持戒人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这是形式上的受戒所不能比拟的,对这句话不太理解又想受戒的,那还是去庙里请位比较清净的法师受戒比较好。其实,很多戒是多个也是一个,所以才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聚,在于不同的人怎么理解感知认同受持而已。
五
第二,讲的是法。老婆罗门所遇到的事,换一种慈悲心看是无过的。这些众生都是因为缺憾方才行骗,一个缺是色,一个缺是财,一个缺是食,一个缺是名,一组合,竟然是“财色名食睡”的五欲;再看他们的所行,一组合就是“杀盗妄淫酒”的五恶。最后出场的那位,他爱的是酒,喜的是色,他骗的是什么?他骗的是名,是名闻利养,是希望老婆罗门对他的尊敬。这样的人的确不少,他们不在乎财色,就在乎声名,就在乎供养。
世尊的堂兄弟提婆达多,他也是太子他也求道,他也是熟读印度当时各教派大经,修行精进满十二年,可以说是遍知诸法,如何,够厉害够完美的吧,但他呢,他就嫉妒世尊有那么多人信奉,有那么多人供养,他就受不了这个,他就想自己也那个样子才好,于是他为求神通为达目的忍辱持戒,骗得阿阇世王子大供养,又用神通迷惑王子,使他杀父夺权做五逆事,同时对世尊又使绊又下毒,结果地出裂缝肉身即堕现相地狱报。
其实,提婆达多原本也在用自己的行动表法,他表的什么法呢?他表的是逆境是成道助缘的法,是让我们成就忍辱波罗蜜的法。提婆达多很多世前也是善知识不说,还曾经做过世尊的老师,我们的世尊也曾经在往昔的时候杀伤过提婆达多,在《法华经》中,佛陀说提婆达多将来也是要成佛的,名“天王如来”。所以佛菩萨看人,真是看的透彻。
六
在大乘佛法中,面对四个行骗人,绝对是行法六度的好机缘,世尊往昔菩萨行时生为太子曾做大布施,要他父亲把国家的财物都布施给贫苦的众生,后来见众生还是有物不足的苦,就投胎转世做龙子,只为取到“如意珠”,只为满足众生的各种欲望,这样的发心,我们根本做不到,强说都是大烦恼,所以,还是实际一点好。菩萨可以为众生舍去身内身外的一切,因为他深知众生相和诸法相是不生不灭的,无所失也无所得,这个意思如果难以理解的话,那就借此说开一些也好,就是说在菩萨眼里没有“骗”也没有“没骗”,不见“被骗的人“也不见“骗的人”,更不见之中的财物得失,因为他知道众生虚幻财物本空,如何再头上安头,说一些骗与被骗?这样的境界太高,不看别人,我看自己更多时候都是在口头上用点力气而已。譬如那个女人,大乘人绝对会成全她一下,把她布施给彼此喜欢的人不就得了,缘聚缘散皆是定数,看不开放不下,实在不必。行骗的几位虽然心口不应,但他们都在追求着欲望的满足,这些欲望看似实有,实则归无,原本皆不可得,不相信的人,时间久了就知道了,死的时候就清楚了,
七
第三,对比的是法。这则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是在很多世以前,所谓的“婆罗门”种姓不过是一个外道不如法的借喻而已,因为老婆罗门还能听懂树上的鹳雀对话,经文中提及无量世前,人和动物的语言是能够互通的。四位“代表”颇能做戏,为达目的煞费苦心,这是说明当时还有“道”在“理”在,这个内心中的“道理”,无形中约束着一些放逸的众生,古人好道,不是随便说的,是的的确确的事。现在有很多说不适应当今社会的人,我建议这些人去看看佛经,去听听佛法,去和善知识交流交流,说不定,你适应的原本在那里。
以上的事,如果换在如今的这个社会,那就有意思了,根本无需似此委婉,而且绝对也有认定之理。世俗的道理中往往都有个东西在,那就是一切以“我”为出发点。佛教里,讲的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中的涅槃实相。外道人无论说的如何,做的如何,他都不能摆脱之中那个“我”,所以这里边总要有胜负心贪着心不平心和斗争心。
八
用世间以我为出发点的法讲,这个故事又可以这样理解了:1.此女真苦,贪财搭上了寂寞,本是你爱我色我取你财,未曾想色会老财会散,若不趁此良辰美景及时行乐,实是我付光阴,忍受误我;女有情男有意,两者不能舍,即是彼此前世因缘,暗中开房去即可;2.路上那位仁兄最苦,跑上一段回头路不说,还要藏身沟中,如此难忍能忍,绝对盗亦有道,换作今日,早就一棒子撂倒再说。3.就是那个鹳雀苦的复杂点,让他同类集体远行的理由真得用心琢磨猜解,非三力具足而难行(号召力影响力说服力)。这老鸟吃瘾真是“要命”,可他也有自己认定的理由,不吃他卵我心不安我难活命,他吃虫命,我食其子,从他言是我偷杀,从我言实是他报,是他恨我,是虫谢我?现在多有言身有疾一类高君,凡事必要用补,爱身惜命无可厚非,偏偏要吃活物……就你是一条命?众生的就不是命?有一天别人把你按在菜板子上,扒你皮放你血剔你肉剁你骨摘你心断你头,你好受?不是说危言耸听的话,有心者可以注意下两种职业人,一是直接的,如杀猪行业;二是间接,如养殖行业,看看这些人的家里总出什么事,这些人的身上总生什么病吧。最后的那位老修行,他不是最苦,他是苦上加苦。为照顾众生外表还要扮成那个样子,遇到一个心灵上的知己还不能见亮,戒杀没人赞不说,偶尔风情一把还遇到一个老婆罗门说他是骗子。其实,他的作为在今天人看来,也是很了不起了,只是这种装扮原本不自在,不自在的,就没有不苦,我看他真是好苦。
九
那是不是说我们走进了佛教,知道了佛法,就不能被骗了呢?当然不是。不是说学佛了就不被骗了,就不损失东西了,就什么也不会丢失了,就总是赢家了,骗与被骗是我们自己的认为,佛经要你知道的是谁欠谁的因果,知道的是钱权名势情的无常,知道的是执着身心爱见的苦,知道的是身是梦是心是电中的无我,知道的是有生就有灭,知道的是不堕常不落有,知道的是不住之住无一可得……要你增长的是慈悲,要你加固的是禅定,要你起用的是智慧,要你对一切虚无事相不起分别,要你住在这个不分别中“不动”,你不动的时候,怎么还会有无常的苦和乐呢?只是这些说来简单,做到者不知是谁,因为我们是用生灭心来看问题的,所以总是患得患失,总见来去多少。
那怎么办呢?一个是将来生个好身去个好地方,比如成为大梵天人,比如成为自在天人,比如成为天龙八部,比如成为有财鬼王,比如成为山林大神,比如成为无极大仙,比如成为北具卢人,比如成为人中大富,比如成为兽中狮子……但是,以上这些,还在生灭里,天大的福也会享完,天长的命也会终了。要我说,就去另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叫“极乐世界”,你如去成,一成一切成,莲花一开,所作皆办。
阿弥陀佛!
谨把此文功德回向给一切见闻到的众生,希望他们所愿皆成。特别回向给一位“史”姓母亲,希望她往生善道,希望她的亲人早日摆脱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