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祥坤修学园地


居士传

清 彭际清编著
编译者 祥坤居士

(1)
2009-02-06



有法师说“末法时期,居士成就”。是不是这样的呢?我在经文上还没有完全看到。我所知道的是,你就是在“大梵天”上不修也不会有成就,你就是在“恶鬼道”如果修也会有成就。所以,没有天生的释迦,也没有天生的凡夫,世尊“八相”示道,无非要我们知道,虽然风光本有,只是不觉不得,不修不得。

我本人很是推崇“维摩诘”大居士,不仅因为他无与伦比的智慧和神通,不仅因为他的大富大贵,更因为他的作为恰好可以为末法此时在家修行的居士做个光芒的典范。维摩诘大居士是如来化身入世,又是妙喜国示现娑婆的菩萨,更恰好应身居士,所以做居士的我们是应该来了解他的一言一行的,并要从他的言行里印证一种契机,所谓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我们由此应该知道,出家是出“三界”家,出家是出“妄心”家,出家绝对不是形式上的进寺庙,发心了生死,发心成佛的都已经是出了家的人。推而广之,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在家的修行者,当代的比如李炳南老居士,比如元音老人等。正因为在家人修行更显其难,所以也是尤见其贵,所谓水中生莲不稀奇,火中生莲才堪叹,在欲而行禅,难得又稀有。

我见到这本《居士传》时,很是欢喜,尤其是这里边记载着傅大士、庞蕴等一代有修有证的大德名流,如同本书作者彭际清说“庞居士之于宗,李长者之于教,刘遗民之于净土,百世之师矣。”因为时间不宽裕,自己又比较懒散随意,所以我的翻译是在原作基础上的意译,并不是逐句都译,这里边难免夹杂自己的情见,又由于我古文功底和佛学修为极其有限,不尽人意处实在难免,所以,有想深入的朋友可以去看原文,我的翻译只能供人参考。

本人翻译居士传的时候,祈请十方三世一切护法加持,一切善知识加持,要我所译如理合法。如有篡改文意真理之处,发心不诚之处,我愿一肩承担;如有福报功德,祥坤愿回向十方法界,普入不知佛不信佛及邪见疑惑外道人增上慢人心中,善根未生者得以生,已生者更要长,小者做一天人福报之因,大者自然成就菩提之路。

我的翻译只保留了所有《居士传》中的居士,后人评说等有的翻译有的则没有翻译,开篇的序文没有翻译,直接从居士人物开始。看的人就权当看一部电影吧,这部电影的名字是《历史的天空闪烁多少星——觉者之路》。另,我引来一篇署名李安写的介绍《居士传》的文章,希望对看的朋友有所帮助。

居士传一

1.牟融

佛法传到中国,是从汉明帝时候开始的。永平三年,汉明帝夜梦神人,身长一丈六尺,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明帝问梦群臣:“梦中所现是何神人?此梦又喻何事?”太史傅毅进前说:“我按周书中异闻记载的一件事来回答您。”“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的黎明,有大风起于宫殿,城中居民无不震动,当夜有五色光气贯太微星,然后散开十方,皆青赤色,当时昭王问太史苏由说,这是什么征兆呢?苏由说,西方有大圣人诞生,后一千年他的名声和教化当传到我们这边,昭王让人记载下了那次经历。”“现在我推测了一下,当时昭王到大王您这个时代,正好是一千过了十多年,陛下,您的梦我想就是当初昭王梦的应验时候到了吧。”

明帝觉得有道理,即遣郎中“蔡愔”博士“蔡景”“王遵”等十多人,为梦中所验西访其道,到了“大月氏国”(今甘肃西部至新疆东部一带)的时候,恰好遇到了天竺传法东来的两位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他们持着“优填王”所造佛像和《四十二章经》正往东来,于是双方会和一起来到洛阳,明帝为此建了寺庙,由是佛法才开始扎根中土,传播开来。

只是,当时的王公贵人和黎民百姓祈福做法的人很多,知道佛经义理的人却很少,更有学士大夫以儒家学说斥佛教外来为异端邪说。苍梧地有个叫“牟融”的人,他针对当时有佛无法的现象,为很多人解答了关于佛学的一些基本问题。

有人问:什么是佛呢?为什么说信佛的人就是正信呢?

牟子答:佛是道德的元祖,神明的宗续。佛的意思就是觉悟,他的法身能变化无量的身,可以是任何的形状,能大能小能圆能方,隐显随意示现十方,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所以称之为彻底觉悟无所不觉更无不觉的人。

有人问:“道”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才是道呢?

牟子说:道的意思就是导也,是导人致于无为的意思。道没有名相,没有前后,他是一个实相的存在,他不上不下不来不去,无法眼见,因为他没有形象;也无法耳听,因为他不落音声。说他大,空间时间也就是十方三世都不能喻,说他小,毫厘之间也就是微尘至极也不能诠。这个无相无有言说的就是“道”。

有人问: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不应该毁伤的,现在出家人都要剃头,这样做便有违圣人之语,不合孝子之道也。

牟子说:以前有齐国人乘船渡江,他的父亲堕入水中,他赶紧揪住父亲头发把他救上船来,然后将他的身体颠倒过来,腹内的积水控出,他的父亲也就得救了,这个揪住头发颠倒父身的举动照孝经上看来是不孝的,但是,如果这个时候还要拱手做孝子之常的话,父亲的命就保不住了。孔子说,审时度势,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的人,方便的方法是必须要知道的。便如同“泰伯”为道断发文身,甘愿隐匿落后的民族,顺从当地的习俗,孔子却称他为至德。通过这些事情应该知道,大德的人是不拘于小节的,大德的人用功不在相上,他注重内容,不在形式的意义。出家修道的人为了追求的宇宙实相舍去妻子财产,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世心不知,这已经是舍让到了极点,怎么能说是有违圣人的作为呢,怎么能说是不合孝道的行持呢?

有人问:佛说人有来生,死还能复生,我真的是不相信这话的。

牟子说:人的身体好像五谷的根叶,而神识才是五谷的种子。根叶有生就一定有死,而种子哪里有终亡的时候呢?

问:佛道讲究的是无为,赞叹的是布施持戒等,而现在的一些出家人有的有自己的产业,有的有自己的妻子,有的有自己的买卖,有的专门借此行骗,这个难道就是说的无为吗?

牟子说:圣人授人以道,不能保证每个人都会履而行之,“皋陶”划地为牢,能制罪盗人,但是他却不能让贪婪的人变成有气节似“伯夷”“叔齐”这样的君子;五种刑法能震慑住犯罪的人,但却不能使恶人都变成“曾参” 与 “闵损”那样的贤人;“尧”不能教化自己的儿子,“周公”不能训服“管叔”“蔡叔”这样的人,这些因缘的事,怎么能说是教化的不合理或者说是行道的不周全呢?善法遇到了恶人又有什么办法呢?这个是不能归咎于法的真实的。

问:你说的挺好,似乎有理有据,但我说你这只是强辩罢了。
牟子说:不是强辩,是我知道的多啊!因为我见多识广所以才不会受世间法的迷惑。

问:见多识广有什么办法吗?
牟子说:当然有啊,读佛经就是。我没有信解佛经的时候,迷惑可能比你们还严重,虽然我也读诵儒家经典,实在讲来,那只是表面的花枝,不是归元的种子。我从读过佛经之后,再加上老子的道法,如此就能观无为之行守恬淡之性,这个时候我再看世间人事,就好像在天井旁低头看溪谷,也好比在高山俯身看土包一样。

问:你当初在京师入东观游太学,视俊士之所规,听儒林之所论,当时的你可以说是学问都达到了极点,但你还是没有能够听闻到佛法,也没有弘扬过佛道,现在你说佛道高深,这不是自己推翻了自己以前的学问吗?你为什么这么沉迷佛道呢!

牟子说:老子说,名声是害人的东西,利益是不净的因缘,追逐名利的人是顺应时事的人,但是这样的人只能是下士,名利是要被中士所鄙弃的,如果说到法理大道之浩瀚坦荡,那是上人圣人才能够所行的。至道无为,高远如天,深邃似海,这是风流才子和吟风弄月的人难以企及的。很多人看到的是佛法的表面,形同只看到其门,而我看到的是佛法的神韵,是佛法的室,看到门的人只能采摘到悦目的鲜花,而我从中摄取的却是实在的利益,采摘到花的人,他们求来的只是一些理论依旧,我所奉行的却是知行合一,这是不能比较的,所以现在的我和以前的我是不能比较的,道理亦如是。

牟子的一番言论,让问道做难的人在心惊觉,种下佛种,其生长时只待因缘。

牟子为佛法做了一些的论,以上引用的大致是几条而已,牟子才华非凡,通百家之说,见汉末天下扰乱,他为国出了很多治国的策略,当地太守希望他能够为国出力,遗憾的是恰逢牟子的母亲过世,所以我们在家修行的牟子没有成行出仕之事。

牟子曾经叹说:老子已经是大智慧的人了,但他却守护真常不用世间智。万物变化他都守恒如一;天下纷争他也不惊不乱,真是可贵难得啊。牟子锐意精进佛法,兼研老子五千言,一生立志高洁,闲云野鹤,终身不仕。(佛祖通载.宏明集)。


2.安元
是“安息国”(今伊朗北方、里海南岸的古王国)人,志性高洁,为在家授戒的居士,严秉法戒。博通群经。汉灵帝末他在洛阳当官,常与出家人讲论道义,时有僧“佛调”译《法镜经》,安元口译梵文,僧调旁边用笔书写,即成之后,词义两美,真才人也。(出三藏记集)。



3.支恭明

名“谦”(另一说是名越),是“大月支”(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的少数民族)的人,他的祖父曾经带领很多人归化汉灵帝,拜率善中郎将。恭明在七岁时候骑竹马在邻居家嬉戏,被狗咬伤小腿,邻居很不好意思,就准备把狗杀了取肝脏为他治愈咬伤之处,恭明说:“狗生来就是守护人家的,我如果不来,他不会咬我,现在我被他咬了,责任是在我的,和狗没有关系,另外,咬也是咬了,杀他也是无益的,无益杀生恐怕要招来罪过的。”一个七岁的孩子说出来这些,乡里的很多人都很惊讶感慨,发心以后不再杀生。

恭明十岁学书,十三岁时候开始学习梵文,通六国语,博览群经,兼综艺术。恭明曾经拜“支亮”为师,而支亮又受业于“支谶”,在汉灵帝时出的佛经多是由“支谶”翻译的。当时天下都说,要论到博学和多知的,天下没有能超过这“三支”的。献帝末遭寇乱,恭明与乡人数十避地归吴,走的时候他只带了一床被子,有位外来的人因天寒无被,恭明便叫他和自己一起睡,半夜时候,外来人夺被而跑,恭明不叫不追。第二天早上,同行的乡人问恭明被之去处,恭明便把昨夜的事说出,乡人很不理解,问为什么不喊人相助。恭明答曰:“我如果告诉你们,你们就会把他抓住送到官府,而抢劫的罪是要处死的,怎么能为了一床被,让一个人去死呢。”听到的人没有不叹服恭明的。

到了吴地,孙权听说恭明博学多才,就召来相见,孙权问恭明佛经中高深的道理,恭明应机释难无疑不析,孙权十分高兴,拜恭明为老师,另要他辅导东宫。恭明曾经翻译过《摩诘经》、《大般泥洹经》、《法句经》、《瑞应经》、《本起经》等二十七经,辞旨文雅盛传于世。后来太子即位的时候,恭明归隐在穹窿山,又跟随竺法兰更精进佛法,从此不在于世俗亲近,年六十卒于山中(出三藏记集)。

 

4.竺叔兰

他本是“天竺”(古印度)的人,他的祖父“娄陀”是位有学识和节操的人,只是当时的国家国王无道,有叛将欲要“娄陀”公反,“娄陀”不应,叛将即杀娄陀然后造反。娄陀子“达摩尸罗”当时在别的国家,听闻到这事后就与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出家的沙门兄弟奔往东土晋国来。在河南居住,然后生下了“竺叔兰”。

叔兰幼从二舅听经闻法,因为天赋过人,所以经文一听就悟,通达梵语和齐国语,只是,性格有些轻浮急躁,另外他很好游猎。一次骑马遇到老虎而摔伤了右臂,母亲要他以后不许骑马,但他不听,不得以母亲希望自己吃素来改变他。终一日叔兰被猛兽伤到昏迷过去,三日后方才醒来。

叔兰醒后,对大家说,刚才自己死如梦中,看到了很多的景象。开始时是进了一个大户人家,金银为堂,见一人过来说是他祖父“娄陀”,并说“我修了很长的时间,才生到这里,你本是个罪人,怎么也能到这里来呢?”于是守门人以杖将他驱赶到竹林中,在竹林中他看到以前和他一起打猎的同伴正在为鹰犬所啄啮流血号叫,正恐怖的时候,过来个牛头人欲用叉子叉他,他大声说:我也是念过佛的人,还曾供养过两位修行人,怎么能这么治理我呢?牛头人说:你行善有好报是不假的,但行恶也就必定要有恶报,两者各报的各的,不能相抵,你虽有福,不救杀生的罪。说话间,两位出家的舅舅忽然出现在牛头人旁边说:我们两个人受到过他的供养,他还是恶的事少善的事多的,应该是可以相抵的。牛头人即不再言语,两位舅舅遂引导他回到家里,他也就苏醒过来了。

叔兰至此猛然醒悟,从此一改往昔作为,专心研读经文佛法,以晋元康元年译出《放光经》及异《维摩诘经》十余万言。母亲过世后,国家正逢石勒之乱爆发,所以他避之荆州,继续修道。一天他突然对大家说,我要走了。数日后,无疾而终。(出三藏记集)。


5.竺长舒

天竺人,晋朝时迁居于吴,他受持佛法精进严谨,尤其擅长诵《观世音经》。有一次,他的邻居家失火,而他家就在下风口上,情况很是紧迫,长舒告诫家人不要慌乱,要一心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大家于是照做,结果只一会儿的功夫火忽然自己就熄灭了。有些少年很是奇怪这件事,就在一天的晚上点一火炬仍到长舒家的屋子里,扔了四次都是一落地就灭,少年大惊认为长叔绝对不是凡人,便各自惊慌散去。第二天早上,他们一起到长舒家认罪。长舒说:我并没有什么神力,是观世音菩萨的神力护佑而已,希望你们能通过这件事,知道佛经所言的不虚。于是,乡里的人们通过这件事都开始相信起佛法。(辨正论)。

6.阙公则

赵国人,晋武帝时居于洛阳,他生性淡然,平日常诵《法华经》。他往生的时候,他的同修为他在“白马寺”做法事,到了傍晚,忽然空中有声,大家仰视看到一个形色光丽的人说:“我是阙公则,已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现在我是与诸上人来听你们诵经的。”当时的这个景象,所有在大殿中的人都看到了。


有个阙公则的当官的徒弟,他的母亲常常供养出家的清净僧人,有一天将近中午的时候,忽然空中掉落下一钵,正好落在其母的面前,上前一看,竟然是公则在世时用过的钵,不可思议的是,这个钵中竟然还有饭,这个饭的香飘满整个厅堂,吃过这个饭的人,七日之内都不觉饥渴。

支道林为之赞曰:阙公真是不可思议啊!他含虚纳灵,神化一方,境界难测,非是一个赞美能够诠释得清的。(大唐内典录.念佛宝王三昧论○按他书撰引。公则为东林社中人。今据二书正之)。

 

7.孙兴公

名绰,太原中都人,迁会稽。早年时候他羡慕一些恬淡的人士,更与名僧“支遁”游,放旷山水,曾撰《喻道论》。

有怀疑佛道的人对他说:天地间浩瀚飘渺,各种生命有各种生命存在的方式,这里边是自然生成的,所以,各个生命的表现形式才不一样,他们也不可能超过本有的生命去认知其他的生命。水中游的就不会有适应陆地的本领,天上飞的也不会清晓来回走动的感觉,这里边的众生是不会怀疑自己的生存方式的,鱼不会想为什么自己适应在水里,而天上飞的也不会去想自己为什么会有冲天的力量。再说,一切都在五行之中,你难道不知道无极生有极的道理吗?


兴公回答说:佛者,是道的根本,道呢,是创造一切的源泉。我们应该顺随道意,无为而无不为才对。无为故虚寂自然,无不为故神化万物,万物的情性根机缘境都不一样,教化的方法也因此不能只能是一。如果遇到大根机的人,那么就要开宗明本,如果遇到中等根机的人,那么就和他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事,从古至今比比皆是,怎么能够不相信呢。你可以看看,如果一个人非君子而真小人,那么他的子孙是不会昌盛的,一个领兵打仗的人他的家里就总要出一些个横事,这是多杀感应来的恶业啊,所以,佛是应机说法,应病予药的。

有人问:报应的事确实是有证的,但是,为什么周孔之教没有提到过杀生之事呢?
答:你真是只听声音不注意实义啊!你的意思是说圣人是因为有杀心才没有提到要去杀心的吗?圣人因为知道这些互杀的事不是一朝一昔形成,知道这里边都是怨业纠缠,所以才慢慢地来教化众生,逐渐渗透一些的法理。好比一个人被毒蛇咬到了脚,那么就要把脚截掉,无非是为了保留住全身;也好比一个人被必死的瘟疫感染,那么就要处决他,目的是要保护更多人的性命,亡一存十是因为要权衡轻重,举这个列子,是为了使你知道这里的道理,而不是只看到事物的表面。


有人问:周孔之礼教是慢慢的渗透,而佛教是迅速的消灭。不杀生将何以统治国家呢?将何以惩治奸恶呢?


答曰:周公孔子其实就是觉悟的人,他们的教化和佛的教化是有相同处的。佛者觉也,这里的觉是要认清入世和出世实相的,在应世随物的基础上是有方便法的,周孔之教让人知道不行道的弊端,而佛教是要人知道入世和出世的根本,他们两个一个是头,一个是尾,本质上是没有什么两样的。所以说,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就总是见到两个对立面,而通达的人就知道这里是归元无二路。

问曰:周孔之教以孝为首,三千的过罪最大的是无后。现在信佛的人却要出家修行,他们不行使人类繁衍的责任又不吃荤腥的东西,这不是有悖常理吗?他们这么做其实已经是罪过了,但他们还说这样做是在弘道利生?都绝了后代了还谈什么利生呢?

答:父辈和子辈说到底就是命运的问题而已,父亲贵儿子一般就贵;孩子有出息,那么父亲也要沾上贵气,所以,孝顺是贵气的所在。在家奉亲,尽一些世俗的琐务,算不得真正的孝亲、荣亲,这是对于父母行色养之小孝;相反,僧侣出家,传教修道,是无上之孝行。如果能象佛陀那样,舍身行道,矢志成佛,且让父辈了悟佛道,弘修大业,那将是莫大的孝亲荣亲。


兴公袭父爵为长乐侯。卒年五十八(晋书宏明集)。

 

8.谢庆绪

名“敷”。会稽山阴人。性澄静寡欲。隐于太平山十余年。笃信大法,长斋奉佛,弘法利生诲人不倦。自注《安般守意经》。他为此经注做序说:一个人的念头,是众苦的发生之处,妄想和执着都是背离了自性的原本,所以才流浪生死,枉受三界。弹指之间九百六十转,一个人一日一夕大概有十三亿个念头。所以,一生的念头所造的善恶业,足以达到多少劫的长度。凡在三界不觉悟,随顺妄想的人,在生死长流里是不会出来的。

佛陀慈悲,开示解脱慧路,由是众生才知道三毒的危害,才知六道轮转的原因。为启发智慧的要经,泯灭来回六道的无有止息,进入微妙不生不灭境界,才伸道品以养恬,建十慧以入微。所以说,修道人要守住自己的念头。。

如果要去除内心的污垢杜绝烦恼的源头,将视听的门关上,内六根不随外六尘,不随客尘,一心禅寂,这当然是好的,只是,一个人的志向是容易被环境所逆转的,一个人的道心是容易被安逸所沉没的。有修道的人反而成了增上慢的人,结果罪根反而更长,所以,真是亿劫难出啊,由于没有戒定慧,所以入不了道门,与道渐远是有因由的,这些就是与道不应的原因。

至于说到乘着佛陀的教化,达到解脱的目的,也是分为三种的,或者是“四谛”入道的,他们是自度不能度人的小乘阿罗汉圣者,或者是由于看到佛陀的相好,才知道修行的重要,这种修道人是由因缘入道的,他们没有菩萨大悲心的中乘缘觉圣者。菩萨是深达实相的,他知道自性的妙用,知道因缘本身是没有主的,能这样证道的人就不会被色相所束缚。因为法性是空,说来都是毕竟清净毕竟空;因为法性是不生不灭的,以寂灭为相,无所得为得,自性是空,所以不能说他有,也不能说他无,性常寂静所以不能说是因缘让他空的,如果有人能悟到这个道理,就不需要外界的色相来见证本有的妙性,也不需要用禅定要启发智慧,所以说,不退转的菩萨,也就是证到无生法忍的菩萨,是不取证于四禅境界的。

 

9.戴逵

逵字“安道”,谯郡人,行事高洁,擅于文章兼工巧事,他欲造无量寿(阿弥陀佛)佛像,积思三年雕刻方就。迎置山阴“灵宝寺”,官员“郗超”见像立刻行礼,在上香的时候,香烟竟然直接向上深入云层,众人都说戴逵雕刻出的佛像真是不可思议。(出三藏记集.晋书.冥祥记.法苑珠林)。

 


知归子说,佛法初来,正好是牟子在世之时,因为是初来,所以佛法并没有广泛传播,然而牟子能那么地笃信佛法,真是不可思议的大智慧人啊!安支竺阙之徒,宏法扶戒导信化疑,能够传经弘法,让佛法得以广行天下,也是甚难稀有的事啊!

咸康中庾冰辅政,立法说出家人应该给王者和当官的敬礼,但是,“何充”等人认为坏了佛法的清净本意是不对的,所以再三上奏,得到应允方才能够安心睡觉,他供养出家人和建造寺庙从来不吝惜钱财。“阮裕”曾经说到对他说,你的大志刚健,修行勇猛真是不可思议。充问他为什么这么说,裕说:我想做大官做不到,而你想做的是佛,岂不是你的志向比我大的多吗?这种赞叹是一点也不过的,立志成佛难道就不是图的大富大贵吗?当大官也有终了的时候,成佛的人岂不是一步登天的事吗!

充弟“准”,高尚寡欲,散带衡门,每天都要读诵佛经,有很多人信他的,但是他的修行功夫深藏不露,让人捉摸不透。到了晋宋之交的时候,才有了“慧远大师”所建的“东林寺”,从此之后,应化身的菩萨才相继地出现,佛法才得以渐渐兴隆。我所录制的牟子以下先贤居士,一生行业极其论议,虽然不能罗列详尽,探妙幽玄,但这里的意义是很深的。大江水的出发点不也就是一小杯水吗?但,你能说开始的这一杯水,这大江水的源头没有用吗?所以,赞叹这些先贤居士大德,这些对佛法的流传和弘扬做出了贡献的人是极其应当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