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圭 河南济源人。为人慷慨有志节,武则天朝代任监察御史。长安有天下僧尼出钱,欲在白司马坂营建大佛像。廷圭上书说:我听说,佛的意思是觉悟,主要在心,不可以相上求。经文上说,如果想在色相上见我,想在音声上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够见到如来。这是说,真如的果不是外求来的。陛下现在皈依佛门,并且发宏誓愿,重盖塔庙,整补佛像,已经做了许久,天下没有不知道的。 如佛所说,现在陛下倾四海之财,殚万人之力,砍伐山林草木以为塔,征收铜铁铸造佛像,真是有点劳民伤财,而实际上所获的福报却不会超过一个禅房的修行人。菩萨作福德不应该有贪着的心,因为有为的法都是不真实的。况且此类的营建之事,又不能劳驾鬼神去做,总要国家百姓出力,他们因此劳筋苦骨,箪食瓢饮,唉,这些自找的苦怎么会是佛教徒所希望的呢。 又营建的费用,都来自四众,尤其是出家的僧尼,虽然这些是他们化缘来的,但不是说贫瘠的出家人就没有,尤其现在行政机构一级一级的逼迫互催,致使怨声载道,这样的不和谐怎么是随喜的布施行为呢? 现在边疆 动乱,军队这一块需要的物质很多,可以说,国家用财的地方真的很多,所以,我希望陛下您慎重对待大兴土木兴建寺庙这样的事。思考菩提的意义,是为了利益一切的众生,随之的布施也应该如此,若能为之,福德的果报如同虚空是不可限量的。何必要住相上的布施呢!着相的作为,是对轻重缓急的误判。我从国家的角度建议,先从安全上考虑,所以边境上的物质是第一要补给的,然后是国库的银两要充盈有备,然后是让国家的百姓过的幸福安康。以佛教的道理说,则应该扫一切相,崇尚无为。我恳请陛下能认真想想我所说的,能行持佛法的精髓,能深悟佛法的道理,不以我微臣的身份而不去思考佛法的无为,如此真是我和国家的万幸。 武则天召见了廷圭,对他的谏言很重视,同时对他的为人也颇欣赏。当时也有“李峤”说,造佛像的金钱需要十七万贯,如果将这些布施穷苦人能救济十七万户,能消弱他们的饥寒,省去他们的劳役,这才是顺佛的慈悲之心啊。但是,他的言论武则天并不认同。开元初,廷圭官到礼部侍郎,七十多些时候往生。(唐书) 张洪赈 名“普惠”,常山九门人,精于《周礼》《仪礼》《礼记》,兼通春秋百家的学说,为专管议论的官员。朝廷有涉及信仰方面的政改,他都据理力争,没有屈从过一次。当时“孝明帝”不亲自朝拜祖先,郊庙的事都委托官吏分管,而营造寺庙的事却亲自督办从不休息。 洪赈上书说:“我听说明白天道人伦的人都会去礼拜列祖列宗。孔子因为崇尚礼仪,讲究仁义,所以能馨香远播,代代相传。恳请陛下能重新颁布孝顺祖先圣帝的法律。天地是心的外在体现,陛下的一念会感应来百神的敬畏,故而应该提倡祭祀的礼仪,增补相关法令,增加对庙宇明堂的监管,这些工作是不适宜托付给官吏的,否则劳民伤财不说,也无法起到教育的作用。孝道可以通神明,德教可以光四海,您一人这样做会成为天下的榜样,百姓就会自然的为国效力,而出家的人也会更精勤的修行。这样人们对佛教的信仰会慢慢深入,信心如来,道由化深,最终每个人都会由此受益,走向解脱。 陛下现在应该量入为出,把兴建寺庙这样的事往后放,把因此耽误的治国之事往前摆,已经建成的寺庙要尽量把机构精简些,待建的应该暂时停下。后位豫州刺史,卒谥宣恭(魏书.广宏明集)。
辛替否
知归子说,经文中说,如果菩萨随顺众生,就是随顺供养诸佛,如果对众生尊重承事,就等于尊重承事如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是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的原因。如果一个帝王一边枉杀无辜,一边大兴土木建寺建庙以消祸报,这样的罪报只能是越来越大。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不为也(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就能取得天下,有德行的人是不会做的)。这句话,可以用来对照自己的清净戒律。书上也有这样的例子:一夫不获。时予之辜(只要还有一个人没有吃饱,就是自己治理天下还有过失)。菩萨的作为,为度众生方成佛道,我今天录制的以上三位贤人,他们的见解都是符合如来真实义的啊。希望后来的国之栋梁可以借鉴他们曾经的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