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祥坤修学园地
妙不可言的《真妄偈》
作者:祥 坤
2011-11-18 |
---|
一
唐僧复礼作《真妄偈》,问天下学者说:“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长怀懵兹理。愿为开玄妙,析之出生死。”
我先简单写下对复礼法师这首名偈的理解,他说:佛性是本来清净的,如果这个立论是正确的话,那么妄念又是怎么升起的呢?如果说这个妄是从佛性的清净里生出的,那么因为佛性是不生不灭不变异的,这个妄念又怎么能够停止呢?凡事没有开始就没有结尾,有结尾就一定有开始,如果这个妄想是来自没有源头的开始处(好比一个圆中的一点),也就是说是来自“无始”的,那他怎么样才能终了呢(没有开始怎么结尾)?我总有这个问题缠绕不休似懂非懂,希望各位大德能给我一个完整的解答。这里边有真理,参究下去就能了生脱死。
二
复礼法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就是《圆觉经》上“金刚藏菩萨”所问的“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众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如果我们成佛后还会“真如随染”“不守自性”还会成凡,还会堕落,那这个佛成的又有什么意义呢?况且这里边异常矛盾,《华严经》说:“譬如真如,恒守本性,无有变易”“譬如真如,不受薰染”,《大般涅槃经》说:“佛性常恒,无有变异”,但是许多高僧讲法都一成不变地提及“真如随染不守自性”。 另外,唯识宗的一些经论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唯识宗认为真如体性坚固,不能受熏,也就是说不能随染随净,并由此推测一些经论为后人伪造。
真如既然是不能变异不受熏染的,那怎么会生出能生能灭的妄想呢?反过来说,如果妄想真是真如生的,那么因为妄想这个体的真如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那又怎么可能消灭寄之于上的妄念呢。
《圆觉经》中佛侧面回答了金刚藏菩萨的这个提问,就是没有明心见性之前,所有的揣测和思维都是妄想,“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坛经》亦说:“任汝尽思共推,转加悬远”。如此想要成佛,非得破去无明亲见佛性不可。“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这里特别提到成金后永不再成矿的道理。我们先看下后来大德们是如何回答复礼法师提问的。
三
“清凉国师”以偈回曰:“迷真妄念生,悟真妄即止。能迷非所迷,安得长相似?从来未曾悟,故说妄无始。知妄本自真,方是恒妙理。分别心未忘,何由出生死?”
清凉国师回答这个问题说:本觉是真,但因为生起一念来认真,所以这个一念分别就是妄的开示,就是经论中说的无明。这个道理如果能悟到的话,那么妄念即刻也就停止了。能迷的心一念回归则是不迷,那么所迷的幻境立刻就会熄灭,所以怎么能说这里是永远不变的呢。因为不知道真如随染,是以众生流转生死,从来未曾知晓这里的道理,以为妄念本来就是自然的。能知道这个妄的本体是真,转念在“知”上用功,就是诸佛所证的妙理。如果用妄念也就是分别思维心来测度佛意,那么是出离不了生死的。
清凉国师回答的这首偈看着明白,细究同样让人困惑,因为经文中已经多次提及“真如不变异,不受熏,不增减,不生灭”在这个基础上的“迷”如何成立呢?
四
再来看下“圭峰禅师”回答这个问题的偈。圭峰禅师答曰:“本净本不觉,由斯妄念起,知真妄即空,知空妄即止。止处名有终,迷时号无始。因缘如幻梦,何终复何始?此是众生源,穷之出生死。”
圭峰禅师回答说:我们的佛性是本来清净的,但因为一念不觉,妄念一下子就生起来了。知道这个道理,妄念即可归空,知道空,妄念也就立刻停止了,这个停止就已经是终了,因为不知道,所以叫“无始”。因缘所生的就如梦似幻,如梦似幻的归于空,空里哪有什么开始和终了呢。妄念就是是众生的根源,能参破他就能出生死。“
这首偈和清凉国师的如出一辙,开篇就是“本净本不觉“,这里的本净,就是说我们本来的佛性是人人具有的,是原本的,圆觉的,但突然生起来一念不觉,由此妄念开始升起。如果佛性是坚固不受熏染的,那么怎么会生出来这个一念不觉呢?通俗说,金子怎么能生出矿石或者再变回矿石呢?因为往下的开始都是基于此的延伸,所以不论。
或许圭峰禅师觉得回答复礼法师的不是很到位,就又写了第二首,他说:“人多谓真能生妄,故妄不穷尽。为决此理,重答前偈曰:‘不是真生妄,妄迷真而起。悟妄本自真,知真妄即止。妄止似终末,悟来似初始。迷悟性皆空,皆空无终始。生死由此迷,达此出生死。’”
他说:“人都说真能生妄,因为真是不变,所以妄也难穷,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重新来写首偈言回答复礼法师。不是真生的妄,是迷失了真性时候妄性才起。能悟到一转念就已经是真的部分了,知道真性的时候妄念自然也就停止了。妄止处自然就是终了,顿悟处自然好比开始。其实,迷和悟本来都是空的,这个空,是没有始终的。生死就是因为迷失了我们的本性,知道这个道理,自然就可以出离生死。“
释迦牟尼佛是已成之佛,我们众生是未成之佛,因为佛性是众生全部具足的,我们的本来和佛的本来是一个。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还不是佛,所以一定要参究成佛的法门,以上的偈言基本揭示了凡圣的道理。但是,就真如(佛性)的问题理论上的确有些含混不清,圭峰禅师的一样如此,因为他的观点和清凉国师是一样的(后代的许多高僧大德讲法基本都是真如随染的路子)。
五
民国的高僧“月溪法师”对此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其实,清凉国师和圭峰禅师都没有回答出复礼法师的所问,因为复礼法师问的是,我们的佛性本来清净,是不生不灭的,怎么会生出来妄念呢?如果用迷真所以不觉来回答,这样的道理,谁都会回答出的(言外之意,复礼法师根本不会多此一问)。
月溪法师解复礼法师的意思是“佛性本自清净,那里会起妄念?起妄念是脑筋,不是佛性。假使妄念是从佛性起,那末根本就有妄念了,止它何益?是止不胜止的。因为无初就无末,有终才有始的,若果“无始无终,相对是假,绝对是真”这个道理都不明白,那就不能够解悟佛法的。学佛错用功夫,犹如以沙煮饭,饭终不成。”
六
为此法师引用北宋名僧慧洪觉范《林间录》中一偈回答复礼法师所问:“真法本无性,随缘染净起。不了号无明,了之即佛智。无明全妄情,知觉全真理。当念绝古今,底处寻终始。本自离言诠,分别即生死。”
我解释下这首偈:我们的佛性本来是清净圆明不生不灭的,能随染随净的不是我们的佛性,是我们的灵性也就是归于见闻觉知一类的识别心,切记这个灵性不是佛性,因为“法离见闻觉知“,他能随染净二种缘,在染的成凡,在净的成圣。这个识心境界打不破就是无明,破了,一切念头根用就全成了佛智的体现。无明所主的众生,所思所想全部是一假皆假,亲证佛性的一刻才是一真永真。无需断去自己的念头(也断不了),只要将他集中在一点上去参究(以毒攻毒,用一念无明破无始无明),去观照念头的发源地(如《楞严经》中观音菩萨用耳根反闻闻自性的法门),终究有一天是会见到本有佛性的。以上方法便如经文所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我们的佛性是离言说的,能说能写能思维的,在没有破去空性彻见佛性的时候都归生灭的部分。
月溪法师的意思和《圆觉经》上的一致,就是“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同时,也说明了在没有见性之前,我们的所有思想和智识都是妄想,明心见性只能是过来人的感受。
七
自古因为复礼法师这首偈开悟的人有很多,所以今天特别写下自己的一点感受,目的是给自己的心路画个小记号,只待再看时的会心一笑。最后引一首“长沙岑禅师”的偈作为小结:学道之人不识真,只因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
此时再来,会心一笑。2019年7月16日。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