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云如何必亭
【题注】秋,一个金色的季节,一个丰收的季节,它带给了人们成功的喜悦;秋,一个绵绵细雨的时分,一个悲伤无奈的时分,它带给了人们那沉重的离愁与无尽的心酸。在这个午夜,不经意翻起的书卷中,竟然传来了一声重重的叹息,就在那风雨交加的秋夜……《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文化著作中,有着一位动人的少女,她就是林黛玉。她的许多作品让琳琳我这些年来都百读不厌,而最让人感动与共鸣的有《葬花词》、《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今天琳琳与大家分享探讨的就是《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她的篇幅不长,只有二十句,一百四十字,但每一行每一句却都恰到好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观摩一下,回味探讨一下,同样也希望大家能留下您宝贵的意见。 〖原文〗: 秋花惨淡秋草黄,耽耽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热短檠,牵仇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窗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今译〗 〖赏析〗 诗题为“代别离”即是模拟或效仿别离之意。颦儿卧病潇湘馆,在天色渐近黄昏的时候,而对着脉脉的秋霖,耳听那飕飕的风声,倍感凄凉寂寞。又偶因翻阅《乐府杂稿》,发现其中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诗,不觉心有所触,哀从中来,遂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之格,哭成此诗。这是一曲深沈而哀怨的悲歌,它以秋天风雨之夜作为背景,极力抒写了离人的满腔愁绪,流露出一个不幸少女深深的哀愁,反映了颦儿这位弱女子在封建势力重压下无力抗争的苦闷心情。 大家看,诗开篇四句,就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无边无际的秋景:秋花惨淡、秋草摇落、和灯晕暗、秋窗悉嗦、秋雨连天……到处都是无所不在,却又无可奈何的秋。“秋”字的反复叠用,渲染了一种强烈的气氛,为以下揭示“离人”的“秋情”,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紧接着的第五句到第十句:它具体向我们展现了颦儿这位“离人”在秋雨之夜的复杂心态。她先是抱怨这风雨来得猝然和迅速,使自然界的草木顷刻间变得衰萎而枯黄,也把自己此刻正在做着的一场春绿之梦彻底搅破。既然梦被搅碎,也无法入眠了。在百无聊赖之际,她只好向着屏风转移蜡烛。看着这点点滴滴的烛泪,来消磨这难受的光阴。大家用心的,设身置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秋风秋雨的夜晚里独对烛影是何等的孤单。记得唐代杜牧有一首《赠别》里提到“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我们不难看到颦颦和小杜一样的敏感,一样的感受到“牵情照恨”的离人伤心眼泪!我们不妨看看,在诗的第十一、十二两句中,用“谁家”、“何处”等反问句式来回应诗题,这就恰到好处地展示了颦颦这位“离人”在秋之风雨夜的寂寞情怀。我们也不妨回顾一下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曾用“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来与颦儿的“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来比较,我们其实不难发现《春江花月夜》轻歌曼吟,所表达的乃是一种游子思妇所共有的刻骨铭心之情,其格调是深情绵邈的;而《秋窗风雨夕》固然也承袭张诗之意,但由于能在更广阔的背景上来拓展抒情的天地,以秋风秋雨的无所不在,来比喻离愁的遍及人间,这就使得深沈而浓郁的离情,具有更为深广的意义。 我们再来看看诗的第十三句至第十六句,这里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转折点,在这里颦颦开始把情感全部给挥放出来了。这个时候,夜已深沈,但对于心事重重的“离人(颦儿)”来说,除了感受锦衾被凉的滋味,静听着声声残漏不停的催送外,还能有什么呢?恍恍惚惚之中,颦儿只感到那漆黑的天幕中飘洒而下的阵阵细雨,象是陪伴自己在灯前哭泣。雨水,泪水和烛泪,已经流到一起了,分不清彼此了。心中那绵绵无尽的痛楚,就这样的持续了整个通宵。我们深为感叹,感触着来到诗的最后四句,这是全诗的一个总结,也是全诗的情感总结,是以描绘晨景和抒写感受来结束全诗。从写景来说,我们看到了此时的小院,已经风停雨息了,但寒烟笼罩,一派凄迷;更兼疏竹滴沥,倍增悲凉色彩。这不但不能让人摆脱痛苦的纠缠,反而更使人往绝望的深渊里再推了一步。只要持看我们颦儿那泪湿窗纱的形象,不难体会到她内心中那绵绵无尽的愁恨是何等的深广和巨大。 诗,我们是读完了,但眼角的泪和心中的感悟却还在不停的延续着。在《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中,文字只不过是透过黑暗中的窗口,去体会户外深沈的深秋,以抒写内心无边的愁恨。可是,作为身世凄凉又多愁善感的颦儿—林黛玉,她的哭诉庆值得我们更深一步的思考与探索。我们应该可以看到《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已不是一般的无病呻吟了,而是当时封建社会“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险恶环境中一个弱女子痛苦心灵的哭泣。大家想想,对于诗中的“离人”,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黛玉和亲人的别离。因为黛玉自小就失去了双亲,更无兄弟姐妹可言。这里应该是曹雪芹对黛玉未来的一种暗示,这一点在《枉凝眉》曲中也有过披露的。 这首诗的艺术技巧是相当高超。最突出的一点,但是善于选择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来揭示颦儿情感变化,使情和景和谐,景为情设,情因景生,从而产生了撼人心灵的力量。 |